渡海过澳门
专程访二老
梁凤翔
2月6日(星期五)那天,与司徒达生、邓锦华一起,专程赴澳门拜访知名人士司徒眉生与梁披云两位老先生。 司徒眉生是巴中司徒赞校长的次子,达生的胞兄。我的大姐巧文与姐夫方文祥与他是高中同班同学。袁厚春的一部传记文学作品《司徒眉生传奇》,令他作为“参与创造历史的华人”、中国与印尼之间的“民间大使”而遐迩闻名。 1955年万隆会议,我作为生活报记者有幸参加采访,与眉生兄(新报)等共同奋战在新闻工作第一线,所不同的是,其时我还十分幼稚,初出茅庐,而他则已久经历炼、兼任苏加诺总统的私人外事助理了。 这之后,与眉生兄便未再谋面, 2005年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活动中,也未有机会重逢,彼此一别,竟然长达53年! 这次得以拜候眉生兄,全赖达生促成。我所钦敬的这位学长年届八十,虽然身体不太好,听力衰退,要靠助听器跟我们交谈,腿脚也有些毛病,但却依然脸色红润,双眸有神,思维敏捷,风采不减当年。 我们提及往昔雅加达新报、生活报的故人:宋中铨、林琼光、谢佐舜、黎瑞格(李珉)、温德贤(栗子)、王纪元、杨骚、郑楚耘、张又君(黑婴)、邹访今、李宏桂…一个个都已作古,不禁都有些唏嘘。我拿出珍藏的《司徒眉生传奇》请他签名,他欣然命笔,还告诉我们:书中附载的照片有一部分是王光美文革浩劫后从中国新闻社搜求到而转赠给他的,他当年匆匆逃亡,许多珍贵图片文物都未能带出来。 我诚挚地希望他抓紧时间,再写些回忆录,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珍贵史料,他笑了笑,谦虚地回答:“在你鼓励下,我会试一试。” 眉生兄住在氹仔,在他家客厅里,挂着一幅他的油画像,优雅闲适地坐在靠背椅上,神态从容,气宇不凡;夫人廖日华也有一幅半身的素描。向北的阳台正对着大海,远处就是澳门本岛,由东到西三座澳氹大桥尽收眼底,站在阳台远眺,视野开阔,披襟当风,令人心旷神怡。 问起他的日常生活,他说年纪大了,已少出门,只在家读书看报。说着,他在叫工人打电话通知司机送我们回澳门本岛时,还一再叮嘱司机把majalah(新一期《亚洲周刊》)带回来。 与眉生兄合照了数张像后,这才起身告辞。 此前,他的长子以澳门电视台专访司徒眉生的光碟相赠,在这个访谈中,眉生兄谈了他1947年作为见习记者时,如何在火车上与苏加诺相遇,从此结下历史之缘;他如何将五国总理会议内容以闲谈方式透露给中方,促成中国参加万隆会议;他对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崇敬以及对苏加诺和苏哈托的评价;他又回忆了1965年被迫匆匆逃亡的往事,谈了澳门四十多年来的变化以及自己成为真正澳门人的感受。为了隐匿真实身份,他曾化名陈南华,现在改回原姓,叫司徒南华。 当主持人最后问他有什么心愿时,他深情地说:希望中国印尼永远友好,祝愿1000万印尼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得以安居乐业。 眉生侃侃而谈,真情流露,也深深感染了我们。
与眉生兄告辞后,回到澳门本岛,再去拜候102岁的梁披云老先生。 梁披云,学名梁龙光,又名梁雪予,1907年生于福建省永春县 梁老 二 十 岁 在 上 海 大学 毕业后後 , 曾经两度赴 日 留学
, 为
早 稻 田 大 学
政 经学
部 研 究 生 。
他
从
年 轻时
就 致 力 于教 育 事业, 1929年 在 福 建 创办 黎 明 高 級 中 学 , 並 任 校 長 。 二
十 世 紀 三 十 年代 后半 期 , 他 远 涉 南 洋 , 在 吉 隆 坡
创办 中 华中 学; 五 十 年 代 移 居 雅 加 达 ,
创办《
火 炬报 》 。 1984年 , 近 八 十 岁 高 龄 的 梁
老又 在 故乡 泉 州
创建黎 明 大学。 他一 生 关心
国
家 建 設 和 侨务事业
, 曾 任 多 屆 全国
政 协
委
員 。 梁
披云先生 自 少 年时 代 起 即 潛 心 研 究 书法 , 曾 從
于 右 任 问艺 。他的书作以行草见长,运笔内劲外秀,隽永多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展,并在多种报刊发表,为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收藏或被碑刻。曾与二三知好创办香港《书谱》杂志,主编出版《中国书法大辞典》《中国篆刻大辞典》等。 梁老还工于旧体诗词,积稿千余,著有《雪庐诗稿》。 对梁老的渊博学识和高洁风范,心仪已久,只可惜宫墙外望,未得入门,几年前赴澳门,又值梁老返闽未归,终不得见。 此次拜候老前辈,毕竟迟了些,梁老安坐椅中,脸容清癯,双颊凹陷,由于耳背,经惠娥在耳边大声传译,大致能听明我们说什么,但却已口齿不清,话语不多了。令人惊讶的是,老人突然微笑着用福建话对着锦华说:“请问尊姓大名?”我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大字,作自我介绍,梁老竟审视了很久很久… 寿越期颐,能有这种状态,可说已不简单了。 披云浴日开新宇,霞笺彩笔写春秋。梁老经历了完美的人生。 拜候了两位老人,我感到有如心灵上洗了个澡,杂念更少了,余热更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