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在他心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2月      xg54

    上个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风雨如晦的祖国大地,旭日喷薄而出,椰城华侨青年学生,要求回国读书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那时,在巴中初中三有一个“小孩”,他怀抱着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理想,匆匆结束了初中的学业,挥别了亲人送行的泪水,启程北归。他就是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路,后来成为填补中国鲍鱼人工养殖空白的巴中 54 年届校友陈达昌。如今他已 72 岁高龄,但仍在培植鲍苗的岗位上拼搏,并由衷地说:“我愿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做的事业做到底。”

    陈达昌于 1960 年从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任教至1969 年。“文革”乱世时下放到农村生产大队,当过蹲点宣传队员,后又调回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做管理和宣传工作直到 1972 年,组织上为了发挥他的专长,又将其调到福建东山县铜陵鲍鱼珍珠贝培苗实验站任站长。在那里,他接受了国务院六部委下达的科研任务——《鲍鱼人工养殖的研究》。在他的领导和亲自参与下,这项任务于 1978 年胜利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和批准投入生产,为此全国科学大会特授予该实验站一个奖状。1978 年后,他开始从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和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寻找廉价的材料,制定人工养殖鲍鱼生产工艺流程。1983 年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广这项工作,北京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了一部名为《鲍鱼》的科学教育片,片头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就是他的头象。人民画报社也于同年的第三期,刊登了人工养殖鲍鱼实验站的一组照片,国内、境外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华声报、厦门日报、闽南日报、香港文汇报等)都先后刊登过其实验站的鲍鱼人工育苗情况和他个人的事迹。1996 年为了扩大其科研成果,他亲自到广东汕尾市指导人工培育鲍鱼种苗,使汕尾市的鲍鱼养殖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光是一个健生养殖场, 一年即可生产鲍鱼种苗一千多万只,商品鲍 80 多吨,源源不断地供应广州和祖国各地 。1998 年初,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到汕尾视察时曾到他工作的粤水养殖场,观测站看他培育出的鲍鱼苗。汕尾市投资指南刊物还将他和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以及汕尾市委书记、市长谈话时的照片刊登出来。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50 周年纪念信封也采用了省委书记李长春看他指着鲍苗的图象作背景。

    从 1972 年至今,他始终心系祖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孜孜不倦地研究人工培育鲍苗的技术,他先后一共试验过美国红鲍、墨西哥绿鲍、日本西氏鲍、日本盘鲍、台湾九孔鲍、大连皱纹盘鲍和东山县杂色鲍,其中他亲手育苗成功的就有4种,即日本盘鲍、台湾九孔鲍、大连皱纹盘鲍和东山县杂色鲍。他说:“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废寝忘食,任劳任怨,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30 多年的岁月写尽了他对祖国鲍鱼人工养殖研究事业的精诚和执着追求。

    各级领导对他所做的工作和贡献是持肯定态度的。 1977 年,他被有关单位选定为福建省第二批赴京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成员。 1978 年,他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并荣登主席台就座。之后,又被选为福建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当了两届福建省东山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他海外的亲人——老母亲,从报纸上看到他成功为祖国培育出鲍鱼苗的事迹及 1983 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千里迢迢专程从椰城回来祝贺。母亲为儿子的成就感到无限光荣和幸福。谁言寸草心,“不报”三春晖?

    他在厦大执教时,有一次为了给四年级学生讲金定鸭的源头,他竟以步行为主跋山涉水,餐风宿露,走遍闽、赣、浙、苏、鄂、湘 6 省的相关地区去调查、收集资料。在为苏联卫星上的活体动物(金丝猴)作资源调查时,他身背行李,手持猎枪,夙兴夜寐,穿越闽北丛林。在教学岗位上,尽心尽职。

    2004 年 6 月的一个夜晚,他在步行上班时,不幸被横卧在道路上的电缆绊倒,膝盖骨插到尖石头上,顿时血流如注,经医生诊断,右膝盖骨断裂成 3 块。当时他已 71 岁,心脏又有毛病,医生不敢给他做手术,只好回家自己调养。今年春节刚过,虽然腿伤未愈,但为了不错过鲍鱼苗的繁殖季节,他又到养殖场去培育鲍苗了。真是一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老归侨。

    今天,当他回想起回国 50 年来的风雨路时,感慨万千。他谦虚地说:“ 50 年来,我只做了两件事,即教学和科研。不能说对国家有多大贡献,但也不能说没有苦劳。”在谈到所取得的成绩时,他认为,首先应归功于培养我、教育我的党和老师,生我养我的父母,帮助我勉励我的同学。他对改革开放后祖国发生的变化是这样认识的:“亲眼看到日新月异的大变化,越变越美好,越变越壮观,心里多舒服啊!”

    50 年来,他执着探索,矢志攻关;50 年来他筚路蓝缕、辛勤劳动。至今赤子情怀依久,爱国初衷不变。他是巴中学子的骄傲,54 届校友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