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趣 味 篇 一
|
|
五十五年后的相聚 --兼說天津話和狗不理包子--
飲茶文化。
如果有印尼老鄉問您:飲茶與喝茶有何區別?在香港居住多年的閣下,一定會根據自己生活的經歷,會耐心地跟他(她)解釋說,單從字面上說,飲茶可解釋為喝茶,但從現實生活中,飲茶在粵港一帶是飲食文化的一種,不是光喝杯茶水那么簡單。每天早上,遇到街坊鄰居,作為問候語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這裡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是上茶樓飲茶,在那里,不僅飲茶,還有吃點心,也是社交活動的一種方式,可以通過飲茶聯絡感情,或者利用這個場合洽談生意。也有一類每早必到固定的熟客,多以阿伯阿婆居多,通常手拿份報紙,老人也想利用這個場地,關心眼下發生的事情,服務員過來後就問:“是一盅兩件吧”,如果點頭,這位顧客要的是一盅排骨飯和兩件點心。
另一類是飲“禮拜茶”一族的,利用禮拜休息日,把平時很少見面的親友叫來,那就不是“一盅兩件”了,而是品嘗多款點心,從容“嘆茶”了。我們巴中校友一般就利用傳統節日前后到酒樓聚會聯歡,因為規模大,人也多,包一場地,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相聚,有說不完的話,把話匣子打開,音量是大是小,誰也沒人阻擾,這種活動,其實也是飲茶的一種。
在粵港飲茶,茶葉的選擇較多一般有:普洱、花茶、水仙、壽眉等,個別潮州酒樓還設有“功夫茶”,茶葉則選用烏龍茶,茶壺很小,只有拳頭般大,杯子半個乒乓球大小,別有風趣,功夫茶比較講究,和日本的茶道不相伯仲。有的人到茶樓,只要開水,也叫飲茶(當然還要吃其它)。
印尼老鄉聽了,也許會說,那樣的話,印尼那里也有飲茶文化。對,飲茶文化原本起源于中華民族,但現在已經到全球發揚光大,但世界之大,難免就會有飲茶習俗的差異。印尼的茶葉,當地人以喝紅茶為主,近年來為滿足國際市場需要,有些地方現在也生產了綠茶,到印尼旅行,路途經過小城鎮,進到 warung teh,圍著U字型桌,長板凳一坐,一邊喝茶,一邊吃印尼點心,通常掌柜站在U型桌中心,,一邊招待顧客,一邊和顧客零距離聊天,填飽肚子後,根據自報吃的品種和數量來埋單,這就是印尼式飲茶。在那里,雖然沒寫明“不招待女顧客”,但到那里光顧的盡是老爺們。故如果叫印尼的女同學介紹那里的飲茶文化那真難為她了。
新加坡的飲茶文化,則有其獨特的一面。一個叫“長茶”(stretched tea)已成為觀光客十分欣賞的一種民族表演藝術。所謂“長茶”,是把泡好的紅茶和牛奶倒進罐子裡,泡茶人一只手拿著盛滿奶茶的罐子,另一只手拿著杯子,兩只手的距離在一米之間,開始倒茶,如此來回7次,奶茶不能外流。觀光客看表演的成分多余品茶。
筆者也曾在深圳四川館飲茶,一進去先被那“沏茶小伙”所吸引,他身穿干凈的唐裝,手提錚亮的銅壺,細長的壺嘴長約六~七十公分,茶葉是預先放在每人的杯子裡,“沏茶小伙”的絕活是給客人沏茶時,水壺繞過脖子後面倒水,杯子比新加坡的小,也不準失誤,故其技術難度不亞于新加坡的“長茶”。
各地習俗有異,所以反應在飲茶上也不例外,例如在西湖邊飲茶,講究將新摘的鮮嫩龍井茶葉,師傅當場為閣下炒干,再把剛剛炒熟的龍井茶給顧客沏,水的溫度略在九十五度,當地人說在這樣不會破壞喝龍井茶的營養;北京一帶的人則喜歡喝花茶,那邊沒粵港那么多的茶樓,但也有名氣較大的如老舍茶館,到那里,耳朵、眼睛一邊欣賞藝人的表演(曲藝),嘴裡邊喝邊吃,但吃的不是廣東點心,多是回民點心和花生瓜子之類,為了讓老外了解以前的北京,有時還穿插表演了以前走街串巷的吆喝聲。
我國少數民族有的以肉代糧,也就決定了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飲茶,以助消解膩,所以他們飲茶就在家里(或蒙古包)。西藏人多居住在高原上,那里茶葉很少,藏族人喝的是酥油茶,蒙古族人喝的是奶茶,和英式奶茶名同味異,英式奶茶多用斯里蘭卡紅茶伴淡奶再加些糖,而蒙古奶茶是茶磚伴他們自制的奶酪,因加些鹽而味咸。
德國人飲茶,有其可笑和可愛之處,比如,德國的花茶,不是我國用的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熏制的茶葉,他們所謂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干果制成,沒有一片茶葉。真正是“有花無茶”,沏茶後因為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飲茶時需放糖。
飲茶的好處是眾所周知的,茶葉含有蛋白質、脂肪、十多種維生素等,是中老年最佳的飲料,而且對調節生理功能,發揮多方面的保健和藥理作用。不過,在東南亞和中東一帶,他們傳統的茶水大都帶有甜味,這就提醒自己,到那里時,特別血糖偏高的老同志,可別為而嘴傷身呀。
郭良寬 今年六月底,在溫淑英和梁碧華等同學“穿針引線”下,我和老伴難能可貴在北京和部分五五屆巴中同學見面了,心中在真是感慨萬分。有些同學是我闊別巴中55年後首次見面的,而且像宋漢榮、童英杰、周玉珍、陳鴻琴雖不是一班的,但北京同學對境外校友的熱忱,一點也不含糊,說明了北京同學都過小康了,也是巴中精神發揚光大的體現吧,聚會是沒主體的,談吐中難免腦中會“過電影”涉及前半生的酸甜苦辣,說的也是,如果人生一直風平浪靜,倒是淡滋無味,如同嚼蠟。這次我北上沒特定的任務,主要到天津、北京看看親友、老同事、老同學的。
我在天津工作時,其實也常去北京,但那時並無同學間互相串門的氣候,連本地同學之間的聯系也少,如同井水不犯河水,客觀上在那運動不斷的年代,誰有那個心思亂走亂動,主觀上口袋裡的那些鈔票,也限制了我們不敢輕易找同學。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慶祝巴中五十年校慶後,情況才有大改觀,這個“催化劑”才開始發力,至今還在繼續。
我在津學習和生活二十多年,故對那里多少有些感情。今天本人冒昧當回和尚給你們“念經”,經文內容是講大伙兒似知非知有趣的天津話和天津狗不理包子。
天津至北京,只有一百二十多公里,比深圳至廣州還近,交通,也非常方便,不久剛通車的津京高速鐵路,由北京南站到天津,只需半小時車程,比從北京郊區到市區還快,今后住在天津,在京上班(或反之),不是不可能了。但天津話和北京話的落差卻那么大了,這么說吧,聽侯寶林的相聲基本上聽到的是京腔,而聽馬三立的相聲就有很多天津話元素了,完全不同的幽默。按我的話說,天津話是一個孤立的方言島,即它不是北京話和周邊方言演變而成,聽起來真“哏兒”,正因為如此,春季晚會有不少相聲、小品是以講天津話而博得觀眾的喜愛。
為什么天津話那么“特別”呢?傳說在“燕王掃北”時,在天津筑城設衛,即天津衛,從那時起,由蘇北及安徽的大批軍人,包括其家屬遷入天津,並占據了上層的地位,而天津衛內其他區的人較少,所以今天天津話應是來自安徽,有位語言學家到安徽某縣,用天津話和他們交談,因為和當地方言非常接近,對方聽不出來說話人是天津人,算是驗證吧。類似這種“方言也移民”的現象,香港也有,北角一帶的居民,為生存和交流,能操閩南話的不少,在新加坡情況就更為突出了。
還有“進口貨”,國人幾乎無人不知,北京有全聚德烤鸭,而天津就是狗不理包子了。狗不理包子,馅大、肥而不腻,它比北京烤鴨價廉,既可当价廉的快餐食品,它也曾被作为贡品奉献京都而享有声誉,人們不禁自然會問:“狗不理包子”,為什么那么出名呢?原來在光緒年間,在天津有一專賣包子的小攤,攤主是河北省武清縣人,姓高名貴友,乳名“狗子”。他既是伙計,也是掌柜,連做帶賣,生意實在忙不過來,于是想了快速售貨的方法:在攤頭上碗筷,誰要買包子把錢放進碗內,他便照顧付包子,自始至終,一言不發,日久天長,人們就笑話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傳來傳去,竟變成“狗不理”了。
這次聚會,曾經和我同過班的李雪芬、曾序華也在場,而李佐如同學因故沒來,我在此再次表示感激,望今后多加聯系。
|
|
脑瓜急转弯
YYL同學:
你是數學系畢業的,相信在校時你受到正統的推理和邏輯思維訓練,我最近在網上卻看到了另一類的推理和邏輯,應該和妳學的不同,舉例如下:
1.羅素是教皇
有人給羅素出這樣的難題,讓他從“2+2=5”推出羅素是教皇。聰明的羅素並不怵頭,反而他用這個荒謬的假設,做這樣的證明:由于2+2=5;將等式的兩邊同時減去2,則得出2=3;
兩邊再減去1,又得出1=2;這等式移位,則得出2=1
本來教皇和羅素是兩個人,既然2=1,那么教皇和羅素就是1人。這就是荒謬的假設做出的荒謬結論。
2.禿頭的定義
妳可以把只有1根頭髪叫禿頭嗎?能;好,妳可以把只有2根頭髪叫禿頭嗎?能;
好,妳可以把只有3根頭髪叫禿頭嗎?能;但是妳不會把1萬根頭髪的人叫禿頭吧?按照數學的推理,妳從哪里去區分他們呢?
3.如何解讀:My younger brother is older than I am
單純的看這句話是一個悖論,實際上這個“我”,有兩個哥哥,其小哥哥是“younger brother”,自然年齡比他大啦。但是 younger brother 在我們學英語時,老師多解釋為弟弟,如果這樣硬譯過來就變成“我弟弟的年齡比我大”了。
4.關于 yes or no
在香港電視劇裡,法官或律師經常叫對方,回答:yes or no,如果在現實法庭上果真有這樣的情況,咱可得先三思而後答。下面有這樣的陷阱:
同學甲對他的朋友乙說:“你下一句要講的話是:‘不’,對不對?請用‘是’或者‘不’來回答”,如果朋友乙回答:“是!”這就表明他同意了問話人的預言,也就是他要講的是“不”,這樣的回答是與自己的本意矛盾的。如果乙回答說“不!”,這就表明他不同意問話人的預言,因此他就應當回答“是”,因而又與自己的本意相矛盾的。說來說去,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YYL,以上悖論,即由于有相互矛盾的命題,不僅在數學上有,生活中也有,例如常掛在嘴邊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爭論不休的命題。這樣的腦瓜急轉彎,是鉆牛角尖還是真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思維?請賜教!
|
|
奥运知识
巴中校友們:北京奧運倒計時不到百日了,不論你已經持有入場券,還是想通過媒體觀看這個首次在我國境內舉辦的盛大體育活動。不妨咱事先在家做點功課,掌握些奧運知識,讓身上的體育細胞多一些,為今後的觀看體育項目,增加某種本錢。下面我把搜集的一些常識,刊載如下:
01 奧林匹克圣火是用聚光鏡引燃後傳送到雅典,再用飛機、輪船、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運送。或徒步將火炬接力傳送到主辦城市。1926年在蒙特利爾曾經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傳送火種點燃,但這種做法遭到反對,大家認為失去了傳送火炬的意義,從1980年起又恢復了傳統的火炬接力傳送方式。
02 榮獲奧運第一枚金牌的我國運動員是許海峰。
03 近期奧運口號:
2000年悉尼
Share the spirit 分享奧林匹克精神
2004年雅典
Welcome Home 歡迎回家
2008年北京
One world,one dream同一世界,同一個夢想
04 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自1973年成為亞奧理事會正式成員,1982年亞奧理事會接納中國台北奧委會為其成員。
05 1976年蒙特爾奧運會上,因為出現了28個非洲大規模抵制比賽,故運動員人數僅為6153 人,而記者人數卻為7886人,因而首次出現了奧運史上的“喧賓奪主”現象。
06 奧運五環的排列次序:上三環由左到右:紅、黑、藍;下二環由左到右:黃綠。
07 奧運村的雛形是1924年在巴黎舉辦奧運時,為參賽運動員修造了一排木質結構的住房。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美國首次為所有的參賽人員及工作人員修造了專門的宿舍,從此人們管它叫“奧運村”。現在國際奧委會 奧林匹克憲章中明確規定,東道主應為男女 提供良好的專門住所,村的位置應在主體育場、練習場附近。
08 奧林匹克的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類的 發展服務,以提高人類尊嚴: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賽的精神,促進青年之間的互相理解,從而有助于建立更加美好 和平過奧運會,;使世界運動員在每四年一次的盛大的體育節日--奧林匹克運動員聚會在一起。
09 國際奧委會使用的正式語言是法文和英文,因此要求國際奧委會委員必須能講英文或法文。近年來,又增加了西班牙文、俄文和德文,這五種語言為公用語。如出現英文本法文本有出入之處,則以法文為準。
10 歷屆奧運會花費最少的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32年洛杉磯舉辦過奧運會,因此,這次不需要新添什么體育設施,也不需要擴建城市交通網點和修建奧運村。本屆 計劃耗資五億美元,事實上不僅沒有出現虧空,而且有2.5億美元的盈余。
11 從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開始安排運動員宣誓。由東道主最著名的運動員左手持國旗一角,舉右手宣讀誓詞:“我代表全體運動員宣誓,為了體育的光榮和本隊的榮譽,我們將以真正的體育精神,參加本屆運動會比賽,尊重和遵守規則。”自1986年又增加了裁判員宣誓。
12 一次不缺席參加各屆夏季奧運會的國家只有四個:澳大利亞、希臘、英國和瑞士。
13 1972年在慕尼黑舉辦是奧運會,推出了最早的吉祥物:一隻小獵狗的圖案,此後吉祥物就成為奧運會的傳統。
14 美國男子游泳運動員施皮茨在第20屆奧運會中成績突出,獲得一屆奧運會 上拿金牌最多的人,接連拿一百米、二百米自由泳和一百米、二百米蝶泳、以及在三個接力項目中一共獲得七枚金牌,而且均打破世界紀錄。
15 奧林匹克勛章分金、銀、銅、三種。金質勛章授予對發展奧林匹克有杰出貢獻的國家領導人;銀質勛章授予為體育運動建立了卓越功績的國家奧委會或體育界領導人及知名人士。中國已有19人獲得勛章,他們是萬里、榮高棠、李夢華、宋中、伍紹祖、徐寅生等。
16 奧林匹克杯是授予那些對發展奧林匹克運動做出突出貢獻的機構團體。中國于1986 年4月 28日獲得奧林匹克杯。
17 馬拉松比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馬拉松是希臘的一個地名。公元前490年,希臘在馬拉松河谷與波士皇帝派來的大軍展開了激烈的戰斗,雅典軍隊在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團結一心,運用正確的戰術技巧,以少勝多,打敗了波士侵略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當時擔任傳令兵的菲迪皮得斯奉命將這一勝利消息盡快告訴雅典居民,讓受難同胞早些分享這勝利喜訊,他顧不得路途遙遠,一口氣從馬拉松跑到雅典,到達雅典時他已累得筋疲力盡,只說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在廣場,閉上雙眼。後來曾赴希臘考察的法國語言學家米歇爾. 布里爾,非常欽佩在位馬拉松戰役中的愛國戰士,並建議在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增設一項以“馬拉松”命名的長跑賽,以紀念這位可歌可泣的犧牲者,這個建議被欣然采納。
18 乒乓球起源于英國;手球起源于歐洲;鐵人三項起源于美國;高低杠起源于歐洲;自由體操初始于德國;跳馬源自于羅馬帝國。
--55屆郭良寬提供
|
|
郭良宽個人目錄
|
|
|
|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