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富昌,1937年1月生于印尼展玉,广东梅县人。
庄珠菊,1937年1月生于印尼万隆,福建南安人。
上世纪50年代初,梁在展玉培新公学读书时,代表学校几次,参加由巴中老师曹辉贤主持的《全爪哇华校联合会》会议,从中了解巴城中学。于是《巴城中学》就像磁铁般吸引着他,非巴中不去读,主导其思想,终于于1954年考入巴城中学师范班,1957年毕业,是一位品学兼优学生。庄珠菊在万隆华侨中学和侨中学校念书,其印尼文和英语成绩在该校排名第一。他们毕业后都到万隆侨中学校教书,并于1960年7月两人结为连理。由于印尼政局和对华政策的动荡,他们先后在万隆侨中学校、展玉培新公学、井里汶中华学校、万隆南华学校教过书。富昌教语文、史、地课,珠菊教印尼文、英语课,他们都当班主任,直到回国为止。
1968年文革期间,他们夫妇回到祖国,被分配到广东省最贫穷的清远山区的华侨农场。环境条件很差,正如他们所说的:住简陋单间砖房,3户人共用3米长走廊,挑井水喝,柴作燃料,全家老小齐出动上山砍柴割草,点煤油灯照明。想到县城去,随仅有30公里之遥,但要坐车赶搭火车到源潭,争先恐后搭车到小市,急奔渡口码头,才能乘船到县城,有时往返花一日,甚至二日也有可能。真正是辗转颠簸、劳人筋骨、乏人体胈,出一次门苦不堪言。这样的地方,在1970年前后,国家安置了各国归侨三、四千人,是华侨农场的鼎盛时期。珠菊说政策开放后,很多人都走了,现时农场已没有医疗卫生院、邮电局、银行、百货店、派出所、旅店,连中学也没有了,只剩下一间小学了。梁庄夫妇在这样的地方当了几年的农民,耕地犁田、插秧割稻、放牛积肥、严寒酷暑、吹风淋雨,再苦也得过。后富昌调到农场中学当教师,过几年后,珠菊也调到农场中学当教师,每月工资也只有几十元,改革开放退休后,也只能领到三百多元,有时学校还发不出工资。在这样的环境条件和待遇下,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过他们的教书生涯,比不上城市里的普通人,更比不上城市里的教师了,真正是属于“下里巴人”一类有余了。
梁庄夫妇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经常阅读各种报刊、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吸取营养,最后把这些营养知识,无私地奉献给他们的学生们。他们认为教书育人、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且多关心成绩差的学生,促其奋发、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青年。
万隆学生徐保英曾写道:“梁老师是万隆侨中老师中人才出众的一位,且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较差的学生,极力鼓励,耐心排忧解难,不时家访,要家长配合教育好学生。”珠菊在万隆时也帮助过梁振湘,每月供他住宿、读书寄生活费用,直到半年后他姐姐嫁给有钱人为止。在农场中学执教时,还把一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接到她家里住,帮助教育他,半年后终于变好,有良好学习习惯,才送回其父母。他们还接了一位父母迁往广州的初三女学生来家里住,直到她毕业为止。
他们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和关心,终于有所回报。他们虽然无子女,但很多他们教过的学生,都像子女般对待他们。如广州的林芳瑶和她的丈夫王永伟,十几年来一直默默地关心照顾他们,他们到广州看病或办事都住在林王家。他们有病住院时,林王和同学们都会轮流守候在病床前服待他们。林王平时还经常打电话问寒问暖,逢年过节还会寄衣、汇款和食品给他们,比亲生子女还孝顺。他们在印尼的学生还邀请他们重返印尼聚会联欢。有一位被珠菊陶冶而变好的顽童,知道他们回印尼后,长距离开车接他们到他家,并到旅游胜地去游玩、联欢。
由于他们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教学有方,1985年10月1日的“清远文明”报表扬他们说:“他们在清远华侨农场执教17个寒暑,他们任劳任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广大归侨职工,苦心地培养和造就了数以千计的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梁富昌从当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年年被评为农场和学校的先进教师,多次被评为清远市优秀教师,1991年还被评为广东省侨联奖励基金会优秀归侨教师。他也是清远市政协委员,华侨农场侨联委员兼秘书。庄珠菊也年年被评为农场和学校优秀教师,1985年也被评为广东省侨联奖励基金会优秀归侨教师,农场中学先进班主任,多次被评为县、市、区、省的优秀教师。
2002年1月28日的《清远日报》曾刊出《绚丽晚霞情》的文章,赞扬庄珠菊说:“在清远华侨农场,一提起庄珠菊老师,无人不赞扬她是一位好老师,一位好心人,无不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她退休后还经常关心和监督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她语重深长地批评了学校的《拖拉机》风,(一种扑克游戏),《拖拉机》风才逐渐销声匿迹。她看到学校的设施较差,急在心里,要求捐款,她每月只有300多元退休金,而且又不能按时发放,但庄老师还是捐了钱,并发动她的学生捐款,朱健民捐了一台电脑,暨南大学捐了三台电脑,香港清远公会也捐了二万多元。1994年一场洪水夺去农场十几个人的生命,给农场的工农业造成极大的打击。远在香港的庄老师有组织学生发起募捐,募捐了二万多元港币,及时地汇给农场。庄老师是一位乐善好施,关心老人和小孩的人,每逢过年节,她会给老人发利是、送礼,每逢过儿童节,她会送小礼物给小朋友。她无报酬地给农场的人翻译印尼文、英文的说明书、文件和书信,以及用外文替人写书信等。”
人们说:“春蚕吐丝暖人到死丝方尽,蜡烛给人光明直到泪流干”。这正是梁庄夫妇的写照和评价。
富昌文学造诣不错,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在1953年念初三时就开始写作,投稿于印尼华文报刊,用过的笔名计有复昌、乔梁、戈丹、冬韧等,回国后还继续写作,直到他过世前二个月为止,共写了一百几十篇文章,收集在他的遗著《往事依依》一书中。有诗歌、散文、杂文、扎记、笔记、小说、时事评论……等,体裁多样。这些文章表达了他对祖国、对第二故乡印尼、对巴中母校、校友会、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浓厚感情。用愤怒的笔锋抨击了美帝、苏修和各国反动势力。珠菊也会写好文章,我看过他为《往事依依》写的几篇文章,尤其是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寄不出去的一封家书》,此文写得非常细腻、真挚、充满激情,尽显露她对丈夫的眷恋之情,以及他们夫妇深深地热爱母校、校友会。字面上表达的这种真挚感情,使我看后也很受感动,不自觉中潜然泪下。
梁富昌不认识我,我却认识他,并知道他喜欢写文章刊于我会出版的《广州会讯》上。庄珠菊与1996年夏天托张云美校友赠送我一本《往事依依》一书,自此后我才知道她。每年她都有贺年片给我,祝我新年快乐,但时至今天我还未与她单独见过面谈过话,他们夫妇不是伟人、名人、科学家、知名学者、英雄人物、电影明星、……,只是一对普普通通的人,在世上像他们那样普通人物占百分之八、九十。我花时间写文章记叙他们,只是我的心仪,我很钦佩他们夫妇,在他们服务的社群内,尽心尽力地为人民做出很多有益的事。在钱欲横流的今天,他们能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人人都能像他们那样做,对于建设强盛的祖国,和谐稳定的社会,人民安居乐业就有莫大的裨益,我写此文的心愿足矣。
二〇〇八年八月廿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