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WF的一封公開信


—談Cina一詞》


讀 後 感

拜讀丁發校友《致WF的一封公開信—談Cina一詞》(下稱《公開信》,刊登在〈巴中在線JPP專欄〉—2007.07.03)一文,有些想法,在此提出幾點,與丁發校友商榷,盼賜教。

(1)眾所周知,自從印尼政府於六十年代,將“中國”一詞的印尼文稱呼由“Tiongkok,Tionghwa”改為“Cina”以來,至今已經40多年。現在多數印尼華人對這一稱呼都已習慣並普遍接受,他們認為這稱呼與國際上的稱呼一致,是與世界接軌,沒有什麼不妥。但丁發校友卻在《公開信》中說,“Cina”一詞是對華人的污辱,因而指責這些印尼華人“糊塗”、 “無知”。我覺得這種指責是不恰當的,污辱了印尼華人的智慧,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

(2)印尼文“Cina”一詞是從英文“China”轉化來的。而“China”這一專指中國的專有名詞,在國際上早已普遍為各國政府和人民使用,當中也包括中國政府和人民,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譯名是“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不是" Republic of Zhonghua")。散佈在許多國家的"唐人街"的譯名也是"China Town"(不是"Zhonghua Town")。人們在使用這一名詞時, 也從不覺得是污辱別人或被別人污辱。
(3)為什麼這樣一個中性名詞,在丁發校友眼中卻成了污辱性的名詞了呢?丁發校友舉了兩點理由:一是歷史上曾經以 "Tionghwa"稱呼華人 :二是蘇哈多集團以行政命令強迫將 "Tionghwa"改為 "Cina"。這兩點理由,於理於法都是不成立的。人們不禁會問,難道曾經使用過的名稱就不可以改嗎?一改就構成污辱別人了嗎?還要再問,如果這一改名事件與蘇哈多無關的話,是否就不成問題了呢?

(4)"Tionghwa" 改為"Cina" 之爭,在印尼曾經是一件敏感議題, 在有些華人中更是淌血的傷口。在爭論已 平息多年,在傷口已經癒合之今日,重提這一議題,再掀起一場 論戰; 揭開傷疤,讓傷口再次流血, 有什麼好處呢?我們這些散居在印尼以外的巴中校友,多數都是五六 十年代,二十歲左右離開印尼的,換句話說,多數都是四 五十年以前,在印尼只生活了二十年左右,其餘的歲月( 四五十年以上) 我們都不在印尼生活。我們必須承認,長居在印尼的華人,對印尼現狀和歷史的理解與認識比我們透徹。他們在艱苦復雜的環境中掙扎求存,發憤圖強,總結經驗, 創造智慧,準確拿捏堅持原則與機動靈活的平衡點,巧妙運用剛柔結合的戰略戰術,終於 排除萬難站穩腳跟,並在 爭取與維護華人合法權益的鬥爭中取得了 ?著成績。我由衷地佩服他們。我覺得,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我們實在沒有任何資格 、也沒有任何權力,對他們指手劃腳,評頭論足,妄加指責的。
(5)在《公開信》中,丁發校友寫下如下一段話: " TIONGHWA一詞是歷史事實和社會現實對當地華人在印尼人民獨立鬥爭中所作出了的一些貢獻的一種肯定。因此 TIONGHWA首先是歷史現象、政治現象,最後才是語言現象。 "這是《公開信》點睛之句。丁發校友把問題上綱上線上到極高層次,把問題泛政治化了。既然是政治問題,那當然要用政治的手段解決。

在此,我鄭重建議丁發校友上書我國中央政府,申述理由,要求將外文譯名的 " China "全部改成 " Zhonghua "。如您的建議獲得接納,中央政府自然會首先更改我國國號的外文譯名,再通報全國各機關、單位、學校、部隊等,更改有關外文譯名,最後通過外交渠道要求外國政府也將 " China "全部改成 " Zhonghua ",到時印尼文譯名也自然會跟著改。這將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大工程,但如果這真是一件關係到中國人榮辱的重大政治事件,中央政府是一定會認真處理的,因為我相信,現在的中央政府領導人絕對不是 "糊塗 "、 "無知 "之輩的。
以上幾點看法,如有不妥,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