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澳洲紐西蘭拉雜感

 

     去年十月隨五八屆巴中校友所組旅遊團,暢遊澳洲紐西蘭,遊完餘興未了,當時大家曾擬議明年再去南非.轉瞬間一年快過去了,今年十一月南非遊又將成行.一年前的澳新遊恍如昨日,遊情勝景仍如歷歷在目.現將與在黔師友通信中寫下的旅遊雜感,略加修整,拉雜成下文.如能勾起團友的回憶,與大家共享遊澳紐之興,亦不枉有此一記.

(一 ) 澳洲開恩慈的大堡礁和熱帶雨林

     澳洲新西蘭立國歷史甚短,有名勝無古蹟,雖不像歐洲那樣有古色古香的老皇宮和有尖有圓的老教堂,卻另有一番樂趣,一不必聽導遊講甚麼歷史和神話傳說,二不用裝出虔誠的樣子肅靜崇敬地參觀皇宮教堂聖陵,有的只是痛痛快快地遊山玩水和吃喝玩樂.

黑白珊瑚礁和彩色珊瑚魚

  經九小時飛行,我們早上抵達澳洲北部的熱帶海濱小城-開恩茲,那天就乘船遊世界著名的大堡礁珊瑚島.船靠在海上浮台後,我們再坐所謂的半潛船觀賞水下世界.可惜眼見的海底珊瑚像黑白電影的佈景一樣毫不引人,令人懷疑相片裏的各色珊瑚是人為加工的.好在有大大小小五彩繽紛的珊瑚魚成群結隊湊熱鬧,像模特兒上天橋表演一樣來回穿梭,才不致令人失望,還不時讓觀眾興奮得嘩嘩聲起.

 

 

大堡礁之一島

二老「冒險」潛水

      隨後我們兩公婆花二百多澳元(八百多港元)報名參加潛水.在校友團中只有我們敢參加,他們說我們是最年輕的一對,但在當日潛水者中我們是最老的一對.首先由女教練講授要點及在水中傳意需用的手勢,接著穿上厚厚的黑色潛水緊身衣,戴上潛水鏡和呼吸管,背上一個氧氣筒,腰上箍一圈沉重的鉛塊,再穿上一雙蛙鞋,一對「勇敢」的中國老人就這樣在年青的洋女教練帶領下從浮台潛下海去.

 

開始時因沒習慣用嘴呼吸,感覺頗為辛苦,幾分鐘後就適應了.這時教練就用左右手挽領我們再潛入十幾米深的珊瑚礁中漫游,讓我們用手抓長長的軟綿綿的黑海參,再用手摸摸大海蚌張開的唇口及珊瑚;可愛的珊瑚魚不斷游了過來,好像在歡迎我們,可是我一伸手想跟他們握手時卻又不識趣地游開,大概看到沒禮物送給牠們吧.

 

上浮台時全身濕透冷颼颼,脫下潛水衣又被海風吹得渾身發抖.但二十分鐘的海中潛水確是我一生難忘的經歷,事後我也佩服自己平時膽子不大又不喜游泳卻敢於潛海.反而老婆大人這位游泳健將,我常戲稱她游水時像航空母艦,可這回變成潛水艇就不行了,身體不適要提前上浮台;一上浮台就往舷邊大嘔特嘔,引來不少珊瑚魚大吃特吃甜酸苦辣鹹五味俱全之美食.

 

最後潛水公司給我們每人一張潛水證書作紀念.可惜我們只留下由潛水員給我倆在海底拍的頭像,相片中只見無數氣泡眼前冒,能辨認的只是潛鏡底下的一雙眼睛,而在浮台上我倆全副蛙人裝時,竟忘記拍照留影,沒有留下我們海豹似的滑稽相,真的很可惜.我有帶攝錄機,卻亦忘記請團友幫拍攝.當時我全身冷得直哆嗦的狼狽相,要是能攝錄下來的話,將來再看時還可以娛人娛己.歷史性的鏡頭就這樣消失,真有點追悔莫及.

 

 

平台一景

澳洲土人絕技

 

  次日上午我們還參觀當地的熱帶雨林.園中有十幾隻袋鼠,因錯過時間,未能進去餵飼和拍照.主要節目是看土人表演吹管樂、回力鏢及士風舞.澳洲土人的吹管(我不知應如何稱呼該「樂器」,姑且稱其為「吹管」)是用中空的樹枝製的,長約一米,吹奏時小的一頭含在嘴,另一頭著地.演奏時只見土人兩頰鼓漲,喉結上下抖動,肚腩又收又放,吹管發出單調的嗚嗚聲,聽起來五音缺其四,只有輕重緩急之別.能用丹田之氣吹出如此之聲,可能已達到原始人類的高水平,但在我而言與聽牛哞馬嘶無別.

 

  接著看土人投射標槍,無甚特別,倒是表演回力鏢頗為吸引.此鏢呈L型,為土人的狩獵工具.拋擲後如沒擊中目標,就會飛轉360度回到拋擲者手上,非經苦練難於達此水平.此鏢世界獨有,可見澳洲土人也有獨樹一幟的發明.

 

看了很多中國武俠小說,常多有描寫各種暗器,什麼梅花針、飛鏢、金錢鏢、飛刀等等,未聞有類似回力鏢的暗器或兵器,出名的四川唐門暗器也沒有.看來武俠小說作者也不敢擅將澳洲土人的專利撰到小說中來.不然大可以將其一端改為利刃,使出九陰真氣,對準敵人拋出,割下人頭後又會安然飛回手中,擦乾血跡放進懷中,下次還可再用,很環保.

    粗獷剛勁的土風舞

  土風舞的表演,伴奏樂器簡單,只有吹管和擊木(其聲有點像京劇里用的敲擊木魚聲).演員仍是上述吹管、擲槍和回力鏢的表演者,全男班.隨著音樂聲起,演員們當然不是翩翩起舞,而是上身赤裸,棕色的臉上身上塗了紅紅綠綠白白的彩紋,大力踏著舞台,吆喝著跳起剛勁的舞蹈,動作簡單樸實,粗獷原始,節奏強烈,充滿活力,能感染觀眾.

 

二十分鐘的表演讓我們大開眼界,想起我們的老老老祖宗們大概也是曾經這樣開舞會.節目表演到最後,像各地的表演一樣例必邀請觀眾上台一齊表演.洋人不像華人那樣扭扭捏捏推三推四,一經邀請他們便大大方方上台模仿表演,興許本是洋人,故出盡洋相亦不在乎.洋人小女孩更是大膽,主動上台跟著表演.由此小小事情亦可見華洋民族之別,前者是內向固守、謹小慎微的長城心態,後者是外向進取、敢做敢為的海洋心態.

 

這次參觀令我覺得他們管理的效率高,由頭至尾的表演來來去去就只是哪八個土人,換做咱國家恐怕要多幾倍人不可.不過有點納悶的是表演者怎麼沒有女土人,莫非她們仍是保留原始的「無上裝」,兒童不宜觀看?

哀嘆「國服」

  談起「裝」,不能不談起最近在上海舉行的APEC.不是有一日非正式會談時,各國領導人要穿主辦國的民族服裝(國服)嗎?之前人們紛紛猜測這次中國究竟拿得出甚麼「國服」?中山裝、短打對襟馬掛還是豎領長袍旗袍?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也故作神秘不透露.當天在電視上一一亮相時,果然令人耳目一「新」!江澤民穿的大紅色底襯黑花還算可以,而其他穿藍底綠底襯白花紋者活像耍雜技的表演者,叫人啼笑皆非!據此地服裝專家講,傳統短打多用藏青、白、灰為底,花紋不宜突出.

 

唉!五十年馬列立國,早已把很多傳統的東西視為封建主義渣滓,拋進歷史的垃圾堆裏了.如今又要挖出來重新排場,可歷史己經斷層,突然示眾,未免讓人錯愕之餘仍要感慨萬分!人家日本還保留有和服,韓國還有韓服,咱中國人(漢族)號稱文化歷史悠久,卻連自己的傳統服裝也沒有保留,這又與固守的民族心態很矛盾,我真的不明白.其實能保留滿清的長袍又有何不可?看看三十年代時的魯迅,個子不大,穿起白長袍來何其風骨凌凌!油畫中毛澤東身著灰色長袍,手握雨傘,跨步安源煤礦時何等英俊瀟洒!俱往矣,如今西裝處處,連農民耕田都穿西裝,「國服」安在乎?

 

  

 

熱帶雨林公園門口

 

  乘戰車穿雨林

 

      再說回在開恩茲熱帶雨林之遊.看土風舞表演前,我們乘坐園內第二次大戰時用過的水陸兩棲戰車,爬坡涉水穿過雨林.該車可載二十幾人,沿途導遊不斷講解兩旁所見的各種熱帶動植物,可可樹,咖啡樹,長在樹上的寄生蘭,恐龍時代的桫欏,...;看到藤蔓時叫我們留意其扭捲的螺旋方向都是順時針,與生長在北半球的同類藤蔓逆時針的螺旋方向正好相反,他說是磁場不同之故,是耶非耶我們也不去求甚解.原先我們以為經過水邊時能看到鱷魚,結果並沒有,只看見手掌大的烏龜在水中游;一隻叫不出名稱的美麗水鳥棲息在水邊,人們的視線立即移到牠身上,但也只能遠遠地看.

 

突然間導遊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指著水邊樹叢叫:「看,快看,那邊有一條水龍!」嘩嘩,龍哦!我們馬上轉過臉,兩眼往導遊指的方向極力搜索,好不容易才見到一隻動物懶洋洋地匍伏在水邊低矮的樹枝上,那是甚麼龍,原來只是一條尺來長的綠色小爬蟲,一種在香港寵物店裏可以看到的熱帶蜥蜴-變色龍罷了.繞了一圈,不到一小時就下車了.這種熱帶雨林看了叫人失望,遠不如電視上所看到的那樣,林木參天 ,茂盛得遮天蔽日.

 

坐吊車瞰雨林

 

我們原先是乘旅遊巴士上山的,回程便乘搭吊車下山俯瞰雨林.該吊車好像香港海洋公園的一樣,設備先進安全,當然也就不夠海南島萬寧縣東山嶺的吊車驚險剌激.記得兩年前我們曾去海南島旅遊,導遊介紹說海南島有四寶,即文昌雞、加積鴨、和樂蟹及東山羊.此去萬寧市東山嶺即是東山羊的原產地.東山嶺的吊車堪稱一絕.此車無遮無蓋,就是一張雙人椅吊在鋼纜上,其實應稱其為「空中吊椅」才對.坐在上面,雖有橫欄護身,但行到半空,兩腳凌空,風聲呼呼,再俯首下望,膽小一點的都會腳軟心跳.到站時要自己放下橫欄,吊椅速度雖放慢了,兩腳著地後還要趕緊順著慣性往前快走,動作遲鈍點摔跤都有份,如此剌激的經歷想起來真有點後怕.據說國內多處有此種因陋就簡的空中吊椅,故此東山嶺之吊椅不應算一絕,但就我而言仍可視為一絕,生平第一次、空前絕後也.

 

這次我們四人上一吊車,情況當然不同.坐在安全的四面有玻璃的吊籠裏,四周景觀真是美不勝收.一路上只見綠油油的雨林覆蓋著山頭,險崚的峽谷夾著白色的瀑布,一瀉如注的山水奔流在谷中,這才像「水龍」;往前一望可以看到遠遠的太平洋,浩浩渺渺,灰灰藍藍,無邊無際,水天一色.諸色美景若與遊瑞士時坐吊車登阿爾卑斯山相比,各有其美.一個背雪山面碧湖,牛鈴噹噹響;一個靠雨林臨汪洋,海風絲絲吹.上帝的傑作令人嘆為觀止,人類的「傑作」— 索道吊車,卻像自以為是的頑童,在這傑作中塗上幾道難看的點和線.然而沒有人類的「傑作」,我們又怎能如此省力,冉冉而上又悠悠而下地俯瞰欣嘗上帝的傑作呢?  

 

吊車上遠眺太平洋

( 二 ) 澳洲 黃金海岸

  第三天中午我們向南飛赴澳洲黃金海岸的布里斯本市.該市經近二十年的發展,特別是得到日本大量投資旅遊事業後,己繼悉尼、墨爾本成為澳大利亞之第三大城市.布里斯本的白色海灘是世界最長的海灘,連綿四十二公里.飛離布市時我恰好坐在機上窗口位,天氣又晴朗,得以鳥瞰.由空中望去只見該海灘像一條彎彎長長的白色玉帶鑲在棕綠的澳洲東岸,在太平洋深藍色的襯托下,閃閃發亮.「黃金海岸」之名若由此而來的話,倒不如以「白金海岸」稱之更恰當. 

 布里士本海洋公園

  我們在該市停留兩天,參觀海洋公園、華納片場世界、動物園、發光蟲洞和瀏覽市容.導遊說海洋公園最吸引人的是滑浪表演,我們去看時表演已開始.只見滑浪者抓著快艇後的把繩在湖面上急馳,飛越障台後放開把繩,順勢滑到湖邊向觀眾致意.最後的高潮表演是滑浪疊羅漢,看來難度較大.觀眾絕大數為白人,他們看表演時極為投入,一時拍手歡呼,一時雀躍大叫,好不熱鬧.一群海鷗麇集在觀眾席前的湖邊,牠們像湊熱鬧似地,不時呼一聲一齊飛東,又呼一聲一齊飛西,為表演增添歡樂氣芬.也許是不懂欣嘗的緣故吧,我覺得滑浪表演還不如雜技和馬戲表演精彩.

 

   

布市海洋公園滑浪表演

寬銀幕的立體鯊魚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鯊魚館」.我們以為好像平時看過的水族館一樣,觀眾可以圍著水箱看魚.豈知一進去裏面,燈光暗幽幽,居然像個戲院,人們一排排坐著.等女講解員介紹完畢,就放映大堡嶕珊瑚的影片.我心裏直嘀咕,剛看過真實的珊瑚世界,到這裏還要再看電影,是不是太浪費時間?這導遊怎麼搞的?誰知影片一放完,燈光全熄,白色銀幕冉冉打開,一幅寬銀幕的、立體的而且是真實的珊瑚世界「電影」展現在你眼前.原來銀幕背後才是水族館,一群群珊瑚魚在水中游弋,當然少不了它的主角-鯊魚出場.印象中兇殘的鯊魚在這裏和小魚們和平共處.一陣雷雨聲嚮,閃電交作,俗稱魔鬼魚的鰩(鯊之一種)從珊瑚叢中出來,像巨大的蝙蝠在水中翩翩起舞,當牠的腹部面向我們時,其頭部頗似白臉黑眼、嘴大頭尖的人穿上一襲黑大衣,後面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活像西洋神話裏的魔鬼.隨著一艘小潛水艇的出現和一位潛水員游向我們招手,半小時的「電影」就放完了.

十分鐘飛昇

  最難忘的是我們生平第一次一嚐乘搭直昇飛機之味.穿過機翼的旋風,鑽進機艙坐好後,服務員叫我們戴上空軍頭盔,不久就飛上天空了.海洋公園漸漸變小,腳下的布里斯本轉眼間變成巨大的玩具城市模型一樣了,各種精緻的建築星羅棋佈,市內港灣縱橫交錯,遊艇處處,湖海相映,島島相連.浩瀚的太平洋,把一層一層白浪不斷地推向白色的海灘,構成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立體圖畫.可惜每人七十澳元(二百八十港元)只能翱翔十分鐘.

華納片場世界

     「華納片場世界」是把美國華納電影製片場縮影拷貝到布里斯本.裏面有電影《警察出更》的特技表演,魔術劇場,立體電影,年青人玩意的吊座過山車,電影人物化裝巡遊等等,類似迪士尼樂園.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立體電影.真佩服美國的電影技術,觀眾戴上特製的眼鏡(偏光鏡)看電影時,立體感非常強,影中人物會突然出現在你眼前,衝著你而來.好在不是恐佈驚慄片,不然真會把人嚇一大跳.這裏的立體電影沒有迪士尼樂園的精彩,後者的大笨狗一打噴嚏會把口水噴到你頭上,你摸摸臉時臉是濕的;一群小老鼠出來你會感到腳下有東西鑽來鑽去,有的膽小女孩甚至會嚇得尖叫.

 

 

卡通人物巡遊

 

可愛的小醉仙

 

       去澳洲不去看樹熊、袋鼠等有袋動物就一定是損失.在布市的動物園裏終於看到小樹熊,可愛的小傢伙爬在桉樹上吃啊吃桉葉,不理我們,想跟牠們照個正面像,臉都不轉一轉.這小動物一生只吃桉葉,具麻醉作用的桉葉油使牠們整日像醉仙,眼睛迷迷糊糊,神態懶懶散散,扁扁的鼻子配上一對半圓形的小耳朵,小小的嘴巴,再加上灰茸茸的毛,的確逗人喜愛.好在澳洲沒有猛獸天敵,不然糊糊塗塗過日子的小醉仙們一定活不到今天.走到袋鼠場,袋鼠遺物臭氣熏天,人們可以走近袋鼠餵飼,和牠們拍照留念.別看牠們樣子善良,發怒時前腳不比拳師的手弱.

 

 造物主也真神秘,只有在澳洲才有奇怪的有袋動物.女人要是有個這樣的袋,懷胎、養育孩子想必沒現在那麼辛苦,能看著孩子在袋裏長大直到能爬出來走路,該是多麼欣慰!尤其對受計劃生育管制的一些中國愚昧農民,更是省事,一看生出來的是女的,就讓她失蹤 … …

 

 

小醉仙

夜探神秘發光蟲

   參觀發光蟲洞安排在晚上.此節目是自願參加的,要另收費.我們乘坐巴士爬往熱帶山林保護區.一組十人,一人一支手電筒,由當地導遊帶我們進山,沿途給我介紹一些奇樹異木,甚麼拐杖樹、中空樹(我還特地伸頭入樹洞用電筒照,一窺其空)、寄生樹(此樹最初像籐一樣先攀附高大的樹,後來越長越多越粗,直至纏死主樹)等等.還沒到洞前,導遊讓我們仔細看看散在山邊的發光蟲,但一定要熄掉電筒.真的要用金睛火眼才能看到一小粒藍光點藏在其中. 

 

到了只能容納十幾人的黑黝黝洞裏果然看到無數小藍光,像夜空裏的繁星掛在天上.這就是發光蟲洞!原來只是如此而已.此蟲不像螢火蟲光亮,成蛹時能吐絲發光當餌,引小蟲飛來粘而食之;成蟲樣子像蚊,但形體較大,屬澳洲受保護的動物.每人花七十澳元,要一小時像夜行軍般穿山越林,主要目的只是看有光的點點(看不到蟲),我們有的團友過後大嘆不值,說導遊賺錢有術.我認為不去沒有損失,去了得到小知識.

 

 ( 三 ) 紐西蘭 南島 

 

 美麗的皇后城

我們只是在紐西蘭南島停留三天,先由澳洲布里斯本飛往紐西蘭的聖堂市(Christ Church ,也叫基督城 ) ,再乘八小時車到皇后城(Queen's Town 昆士頓),抵達時已經是午夜十二點,這一趟路程真的坐到又累又睏.早上起來打開窗簾望外一看,只見一片湖光山色,遠處山頭還積有未化的白雪,精神為之一爽.走到露台,鳥鳴啾啾,天氣和麗,免不了又要以此美色為背景而謀殺一些菲林留念.

  皇后城為紐西蘭南部的著名旅遊市鎮,依山傍湖而建,極像歐洲小鎮.藍綠的卡蒂普湖,湖水清徹泛漪,不論站在湖邊柳下凝望她,還是站在纜車山上俯瞰她,始終是那麼美麗安祥恬靜.此情此景讓我回想起昆明的滇池.記得文革時曾經和學校的一位同事,順革命大串連可免費搭火車之洪流,本想東去赴滬,卻搭錯西去昆明之車.流竄到昆明也不錯,登上西山龍門飽覽當時未受污染的滇池美景,留下難忘印象.

 

鳥瞰卡蒂普湖  

冰川削出的峽灣

    這天一早我們趁車前往米爾福德峽灣.一路上盡見綠油油的牧場,無數白色的綿羊點綴在綠茵上,不停地埋頭吃草.正值南半球春天,到處繁花盛放,在雪山映照下更顯得艷麗多姿,清新的空氣不由得你想貪婪地多吸幾口.公路上車少人更少,很難見到人影.若有世外桃源,這地方可算一個吧!但是叫我往上十天八天渡假還可以,長居於此既使是桃源仙境亦不如身居鬧市,畢竟若要與世隔絕終難耐寂寞啊.

 

紐西蘭南島西南邊海岸多峽灣,是遠古冰河形成的.我們乘船環遊米爾福德峽灣,平靜的海水因遊船馳過而激起波浪,兩岸山勢陡削,有兩處地方直見雪水瀑布沖海而下,濺起騰騰水氣白霧.山,無桂林美幻奇麗,勝在有瀑布咆哮;水,無長江三峽奔騰不羈,勝在恬靜清雅.

 

 

米爾福德峽灣

 「枳越洋而橘」

  紐西蘭人口二百多萬,除盛產羊毛、農產品外,幾無像樣的大工業,旅遊業成為其一大收入來源.據導遊講,有的旅遊新玩意兒像「笨豬」跳(band jump, 即腰綁彈性繩,由高處跳下再彈上來的玩意),像乘橡皮艇在激流中衝剌,像草地滑板等等,都是紐西蘭人為吸引遊客而「發明」的.不能不佩服他們,地處南半球,人口不多,卻能像西方國家一樣,把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國民教育水平高,人民生活無憂.

 

原產中國的鴿蛋大的獮猴桃野果,經他們精心培植變成比鴨蛋還大,味道更甜,成為紐西蘭有名的kiwi果(港稱「奇異果」),大量高價出口外銷.中國有句成語叫「橘越淮而枳」,今應改為「枳越洋而橘」,不僅水果如此,人才亦復如是.幾千年封建專制思想的壓制,一套陷知識份子於做官迷魂陣的八股科舉制度,大大窒息了中華文化科學的發展.但願廿一世紀的中國,加入WTO後,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能順利地與世界接軌,中國人不用再越洋而橘了.

 

( 四 ) 又回澳洲 悉尼 

   我們遊完新西蘭南島後又飛回澳洲悉尼.我十七年前隻身去過悉尼,呆了一周,當時因留港前途問題憂心忡忡,曾為移居澳洲而心動過.如今舊地重遊,只是遊山玩水,探親訪友,心境當然不同.

      悉尼三寶(貝殼頂劇院、弓形大鐵橋、電視塔)風貌依舊,遊人已變.在各景點到處都看到中國內地來的遊客.不聽談吐,只看男人出外旅遊仍身著畢挺西裝者,十有八九乃我內地同胞.十幾年前日本經濟如日中天時,日本人紛紛出外旅遊,他們既守規距(不會逾期不回,借旅遊而偷渡)、禮貌(逢人先鞠三分躬)又肯花錢(購物不討價還價),世界各地都大開方便之門歡迎他們.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會有更多內地同胞能自費出國旅遊,但願將來能取日本遊客地位而代之,那是中國之幸,亦是世界之幸,畢竟中國人是目前地球上最多的人.

藍山歸來不見藍

   我們最後三日住在姨妹家.外甥駕車帶我們到悉尼名勝-藍山.由於該山遍佈桉樹,揮發的桉葉油在日照下將整座山映成藍色因而得名.可惜當日天不作美,陰天有雨,山色烏濛濛,只見雲霧瀰漫繚繞,看不見「藍山真面目」.我們想探訪一睹的「三姊妹」也猶抱琵琶半遮面,乍隱乍現.此「三姊妹」是三座挨在一起的褐黃色岩石峰,狀似三女(?),兀立在藍山半腰,與眾青山一比顯得石貌出眾,超群脫俗.

 

好在澳洲歷史短,更無類似中國的文人騷客、達官貴人、和尚道士,否則岩石上必定留下破壞大自然美的人工刻字,大煞風景 ( 或許有的刻字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尤其若有諸如「天下第一X」之類刻字就更不敢恭維,甚至令人厭惡.天下之大,萬物變幻無常,豈能永遠第一?往年我曾赴黃山一遊,有謂「五嶽歸來不見山,黃山歸來不見嶽」,形容黃山山景天下第一,去過黃山不用再去看其它山.黃山的確雄奇壯麗,但如此目無他山,實在跨張.我這次藍山歸來不見藍,不無遺憾,但見到山中有雲,雲中有山,白茫茫一片雲海,亦補足了去黃山不見黃山雲海之憾.

 

   我們還往藍山附近兜兜轉轉,瀏覽村鎮風光.但見山下村鎮靜謐,屋舍精緻,到處青草茵茵,綠樹成蔭,鮮花盛放,清氣沁人,偶而幾聲鳥叫,仿如空山遠鳴.加上雨後洗灑,更顯一塵不染,驚為人間仙境.若非微風輕拂,樹葉飄下點點雨露在臉上,幾疑身在童話夢畫中.  

 

三女猶抱琵琶半遮臉

 

 

紐西蘭南島一湖

 

 

柳蔭下的卡蒂湖

 

 

雪山急流

 

 

雪山細流

 

( 五 ) 澳紐歸來論國廁

 

  不論東去日本、台灣,南去星馬泰澳新,西去歐洲,若與中國內地比較,最感慨的莫過於廁所文明的巨大差別.中國內地的很多旅遊點,公廁設施與管理都很差勁.人們說在哪裏要找廁所方便,不必用口問人,也不必用眼看指示牌,如果不鼻塞,只要用鼻子嗅嗅就可以找到有中國特色的廁所,幾乎全國如是.最可惡的是那些收費廁所,門前只管收費,裏面無人清潔,污漬處處,臭氣熏天,甚至無水洗手.很多人特別是老外們到中國內地遊罷歸來,對中國的景觀及其古老文明常嘆為觀止,但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中國的廁所,以致不敢再來中國一遊,口碑所至,臭名遠播,必大大影響中國的文明形象和遊旅事業.

 

美畫的敗筆,文明的污點

  中國各處美不勝收的景點,本來是各地政府的搖錢樹,如果一個小小的廁所都搞不好並成為旅遊美畫中的敗筆,文明的污點,真是非常可惜.過往我曾有過一次奇想,中央及省市縣各級政府應設立「廁所委員會」,專抓廁所文明建設,督促各部門重視,更重要的是要讓群眾普遍樹立廁所文明的觀念.可喜的是,前日報載桂林新任的年青市長已經在大力搞好該市的廁所,被人稱為「廁所市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樣有為的市長才配得上桂林的山明水秀.

 

     內地各級領導常喜歡搞勞民傷財的甚麼「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卻不願花心思搞好廁所文明,或許公眾出恭之事不關本老爺,本老爺又不去那種鳥地方方便,又或許是老爺們久入此廁不以為臭.可悲的是,電視新聞報導北京新建了一批堪稱現代化的不收費公廁,不足一個月設備被人破壞偷走,不知是因為此等人心理不平衡,看到公共廁所比自個住所漂亮,一股怨氣無處消,放了臭屁後再搞破壞,烏氣才消,還是因為咱們民族素質有問題?

 

貴陽的臭廁

   「入茅廁久而不聞其臭」,這我是經歷過十三年的.初到貴陽,住在省府路招待所,一到廁所,有一種聞所未聞的可怕怪味(後來才知是”六六六”粉與屎尿發生化學作用的氣味),衝鼻而來,嚇得我不敢進去.直到忍無可忍時,只好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進去急急完成任務.後來當然入久了入多了就不以為然了.見到廁坑周圍處處米田共,蛆蟲滿地蠕動,除了小心翼翼別誤踩「地雷」外,已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畢竟完成三急中之二急任務更重要.

 

當時只是奇怪諾大個坑口目標,居然有很多人出恭時米田共轟不準,不知是屁眼瞄不準還是晚上燈黑而盲目轟炸所致.此情此景印象最深的是在號稱 省內最高學府的XX大學.說實話,久居香港後我已忌回內地之一個原因就是最怕遇到那種廁所.

 

去年回貴陽住新酒店,當然舊況難逢,而不幸的是在紅楓湖的一個島上又給我遇到了.聞到久違的氣味,在外先深吸一口氣,付五角錢進去完成「一急」後就匆匆出來.之後一想,此廁所不知有沒有化學處理消毒設備呢?聽說紅楓湖之水是供貴陽市飲用的,如無完善的設備,我這「一急」豈不污染了湖水?真是罪過罪過.

 

窩囊的「出口」文化

   說起來咱中國人的「進口」(吃的)文化,其色香味、其排場講究、其悠久歷史在世界上如稱第二,恐怕無人敢稱第一.可偏偏「出口」文化卻如此窩囊得很.是不是因為要物盡其用(還要拿來施肥)之緣故呢?不知有沒有人為此做過一番學術研究或發表過一篇博士論文?廁所文明其實是一件大事,可以說看一個地方文不文明,看其廁所文不文明就知道.最近在星加坡曾舉行世界廁所大會,中國也派員參加,相信隨著內地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國的廁所文明也會水漲船高.

 

( 整理於 2002年9月19 日 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