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汁文集
 

赖老师的巴中心

香港 50屆 黃江汁


  我們敬愛的賴增創老師,走了!老師走得突然,腦子一時難以接受,心裡非常難過和悲痛!

  賴老師的一生,是真正熱愛祖國的一生。是歸僑真心愛國的一生。

  賴老師的一生,言傳身教,為他的學生,樹立做一個真正有用的人的好榜樣。

我和賴老師的緣份,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雅加達巴中師生關係開始,前後已超越60年。對我來說,賴老師是一位好老師,也是樂於助人的好前輩,更是可以信賴的好朋友。

  60多年來,賴老師的為人,我印象最深刻的,賴老師從不依權附勢,也從不追名逐利。賴老師對朋友,對學生,不分高低,一視同仁,真心相待。

  賴老師在巴中短短幾年,但對巴中感情深厚,對巴中校友,事事處處真誠愛護和關懷。多年來,他經常參加我們校友的種種活動,親切隨和相處,和校友們打成一片。2000年和2005年,雅加達巴中校友會,為巴中建校55週年和建校60週年舉行紀念活動,當時已經84歲和89歲的賴老師,不辭勞苦,不遠千里,兩次飛往雅加達,親自參加大會,老師對巴中的熱愛和對巴中校友的關心,廣大校友非常感動。

  在香港,當我們校友會工作上出現問題,遇到困難的時候,賴老師挺身而出,日夜操心,想方設法,跟校友們一起認真研究問題所在,共同商討如何解決困難。一位遠在加拿大的校友聽到後,她說:「我們都已經是六七十歲的人,還有這麼高齡老師關懷我們,為我們操心,我們應該感到驕傲,感到光榮」。旁觀者清。她的話,為賴老師對巴中校友的苦口婆心予以正面肯定,也是對賴老師真心愛護和關懷巴中校友的高度讚揚和評價。

  賴老師在84歲和89歲那麼大年紀的時候,還能輕鬆自如前往雅加達參加紀念活動,是因為賴老師身體非常健康。他健康的身體,來自於他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個態度和生活習慣,賴老師把它歸納成六個字:「樂觀,少吃,多動」。這六個字,高度概括了賴老師寶貴的人生經驗。

  賴老師向來樂觀面對人生,他的樂觀精神,樂觀言行,樂觀笑容,凡是接觸過賴老師的人,都會感受到。

  所謂少吃,賴老師要求自己餐餐保持七分飽。每次大小聚餐,當人人忙於動筷子的時候,賴老師卻慢悠悠地蜻蜓點水,適可而止。最後,當感到七分飽,就放下筷子。所以,多年來,賴老師能夠保持令人羨慕的標準身材。

  所謂多動,賴老師說,身體要動,腦子也要動。我記得,賴老師70多歲的時候,每天早上還堅持慢跑。後來隨着年齡增長,以走步代替慢跑,堅持不懈。所以,賴老師走路總是精神奕奕,步步有力,腰不彎背不駝。我們這些年輕的老頭子,莫不自歎不如。講到動腦,大家都知道,賴老師善於動腦寫各種文章,也善於動腦寫不同的詩,更加善於動腦寫結構獨特的迴文詩。我所認識喜歡寫文章的朋友當中,善於寫迴文詩的,好像只有賴老師一個。賴老師多年來堅持動腦,所以,賴老師頭腦靈活,思路清晰,反應敏捷,記憶力非常非常好。

  賴老師另一個長處,讓我非常感動。就是老師對師母出自內心的真感情,始終如一。師母身體不好,行動不便。每逢早上,我經常見到,賴老師穿戴整齊,輕鬆愉快,慢慢推着輪椅,陪師母散步或去吃早餐,一路上對師母細心認真體貼照顧。賴老師對師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許多路人看到,多以讚賞的眼光,微笑面對賴老師。從賴老師身上,讓我親眼看到,和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夫妻之間,相敬如賓,相互關懷,相互照顧,相互支持,白頭偕老」。

 




 

以动为本

香港 50屆 惜緣


  本人這一生,出生、成長於熱帶群島之國;然後,抱着單純信念與理想,懷着年輕人純樸獻身精神,遠離父母、家庭和親人,隨着時代火紅熱潮勇往直前,北奔神州大地;最後,無奈心涼,不情不願,隨潮流南遷東方之珠。如此坎坷、起伏、令人哀嘆的人生歷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時至今日,彈指間已是一個世紀的四分之三另加一年有餘。如此年歲,究竟是老?還是不老?若以過往的「人生七十古來稀」衡量,應算老而稀。但以今時現實和「六十小弟弟,七十遍大地,八十更神奇,九十不稀奇,一百能爭取」的新人壽觀念考慮,似乎又不應該算老。當然,老或不老,不能一概而論。遺傳因子不同,體質、生活條件、工作環境等等的影響,實際身體狀況和精神面貌會因人而異。譬如,有的體弱多病,有的未老先衰,看來會比實際年齡衰老;反之,有的不論外貌、精神和行動,令人有「老而未衰」的感覺,看來沒有實際年齡那麼老。

  本人而言,可能受益於遺傳因子,似乎是屬於「老而遲衰」一族。而且,本人體型雖屬高大型的反面,樣貌也距英俊型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是,平時外出,為免失禮,較注意儀容。也許「老而遲衰」內因和注意儀容外因相輔相成,產生神奇效果,給人「未衰」的感覺。所以,在外偶遇相熟友人,其中有的會說:「你的樣貌和精神,看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初時,只當客套話,笑臉回敬。時間長了,聽得多了,感到友人所言並非應酬話。而且,平時上街,所看到,所接觸的同齡人甚或較本人年少者,有些人外貌和精神顯得差一些、衰老一些。故此,友來友往中,常被問道:「你不顯老,究竟有何養生秘訣?有何保養妙方?」秘訣?妙方?無從奉獻。因為,本人從不研究養生法,更不會特意花功夫進行保養,何來秘訣和妙方?當然,每個人日常生活習慣有所不同,其中有些可能有助養生和保養。那些有益的生活習慣,應可總結出有用的經驗。近時,上至頂尖高官,下至芝麻小官,不論其長篇大論或短篇小論,個個熱衷高舉「以民為本」為時髦潮流,以示親民。靈機一動,心想,何不有樣學樣,跟上潮流,參照「以民為本」,將那些有利養生和保養的生活經驗,稱為「以動為本」保健法。因為那些生活經驗都是以「動」貫穿始終,確是以「動」為本,非「動」不可。何況,「以動為本」聽來時髦,切題,又易記。

  既是「以動為本」,此「動」與養生、保養關係何在?

  有句話:「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強身健體,抵禦疾病,延緩衰老,益壽延年。具體來說,運動對改善中樞神經、心血管、呼吸、消化和運動器官等系統的功能,均有良好的作用。

  俗話也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勿需多言,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動」的重要性以及與保健益壽的密切關係。

  「動」雖有益,但生理機能有所退化的長者,切切不可妄「動」,量力而為為上,循序漸進為要,恆心日日而「動」,始能有所受益,有助「老而遲衰」。

  至於如何「動」?最關鍵是,必先有「動」的決心和恆心。視乎個人身體狀況、生活習慣,根據自身的需要,採取簡單適用的不同方式而「動」,日日習以為「動」。易學易懂,也易堅持。何妨一試?

一. 早起之「動」
  為了預防老人早上突發心肌梗塞,有書介紹睡醒後三個半分鐘,即:1. 起床以後躺在床上半分鐘;2. 坐起來靠在床頭半分鐘;3. 把腿下垂,再等半分鐘。然後才下床。心想,既然如此,何不下床之前乘機讓身體有所「動」,以強身健體。例如,可按摩關鍵穴位:如合谷、內關和足三里;其次根據身體情況作相應的足底穴位按摩;接着腹式呼吸;胃部按摩;臉部按摩;頭部按摩;耳部按摩及眼球上下、左右和旋轉活動,等等自選「動」作。事後休息片刻,才下床。
二. 散步之「動」
  身為長者,既已脫離「為三餐拚搏」的行列,按排散步,時間地點可以隨心所欲。

  本人習慣,每日早餐,稍事休息後,出門買報紙,順便去散步約一小時。為達到保健,開始慢步走,然後根據本身體力慢慢將步伐適當加快,甩臂動作稍為加大,以不覺太累為準。散步之後,身心舒暢而歸。

  下午四至五點鐘之間,又出去進行第二次散步,也是約一小時。

  日日持之以恆,久而久之,有益身心。

  散步時,避免烈日曝曬。另外,不妨順便手握兩個核桃,邊走步邊雙手輪流轉動核桃,一來有益增強手指關節靈活性,二來核桃凹凸不平外殼可刺激手掌有關穴位,有助血液循環和與穴位有關之身體部位。
三. 日常之「動」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可用之以「動」的機會。善於用之,堅持「動」之,日日行之,受益非淺。

  1. 以步代車。出門上街,若路程不太遠,時間不太趕,體力不太差,盡量「動」以雙腿,腿盡其用,以腿益身心。

  2. 在家居大廈上下樓,或逛商場,如有可能,盡量自我創造條件沿樓梯走「動」代替電梯和自動扶梯。例如家住十層樓,上下樓時,不妨走「動」兩層或三層,其餘才借助電梯。開始有些不慣、腿軟,久而久之,行動自如。

  有專家說:「步行能使神經系統功能尤其是平衡功能改善;步行能改善思維,使情緒變得愉快。」步行有益,何樂而不為?

  3. 在家晚飯後,坐着守看電視是不少人的日常喜愛節目,一坐超過1小時甚或更久。如果能利用播廣告時間,離開沙發,適當地做些下蹲「動」作,有益健康。有書分析:「下蹲和站起的體位變化,對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是最好的鍛鍊,交感、副交感神經一好,以後你突然一下站起來就可避免出事。」

  其實,上述各式各樣「以動為本」小經驗,既非秘訣,亦非妙方。不過是老生常談,盡人皆知。但是,所謂「知易行難」。或「動」或「不動」,在於有否「心動」。決心和恆心而已。

  但願,已不再「為三餐忙碌」的新知舊雨,無所事事之餘,不妨日日「動」之,持恆待之,爭取加入「老而遲衰」一族,輕鬆愉快地享受人生「夕陽紅」晚霞美景。


2007年7月20日

 




 

眼盲心不盲

香港 50屆 惜緣


  大清早,常去家附近樓群中間之公園進行晨運,藉此舒懶筋展老骨,喚醒五臟六腑,活動雙臂兩腿,吸收身處石屎森林者難得一遇的清新空氣,以暢快身心迎接新的一天。每次晨運完畢,回家路上,在離公園不遠十字路口紅綠燈前,常遇見一位西裝筆挺領帶光鮮、手持紅白間色手杖的失明男士,他站在等紅燈眾人背後,準備過馬路。紅燈轉綠燈時,這位男士很自然地會隨着人流過馬路走向對面。他雖失明,但步伐跟常人無異,前行步速亦不落後常人。遠遠望之,若不留意其手杖,難以想像他竟是一名失明者。如此情景,時時見到,習以為常,不足為怪。

  有日,又見該失明男士在紅燈前眾人後站立,等着過馬路。一時好奇心起,有意一睹這位仁兄究竟如何知道紅燈轉綠燈、如何過馬路、如何往前走、如何上下台階……。我帶着老頑童心情,在他身後不遠處亦步亦趨,暗中觀察。當紅燈轉綠燈,他又隨眾人過馬路。無意中聽到綠燈亮時發出的訊號聲與原先紅燈亮時的聲音有別,由此可知,他是憑耳朵聽到不同訊號聲來區別紅燈和綠燈。他隨着人流由西向東過了馬路後,走在馬路邊人行道上他又會隨着人流右轉向南,走了約50步,再左轉向東南進入小公園裏的人行道。在前面約30步有兩級台階,當他走到台階前兩三步左右,原本手中拿得較高的手杖,他突然將它放低往前試探,碰到第一級台階,他很自然地抬高腳步踏上去。踏過兩級台階後,他繼續朝東南方向往前走。在前面約30步處,又有用以向左走上休息處的半圓形三級台階擋住去路,必須稍向右繞過去。這時,只見他走到該三級台階前兩三步左右,又放低手杖往前試探,一碰到該台階他即時稍向右轉繞過它,然後繼續向東南方向走。走了約60步後,他又放低手杖往前試探,因前面有往下的兩級台階。下台階後,他繼續順着公園人行道向東南方向走了約20步,再轉向東面,約30步後,又轉向東南,再約30步後,他已由西向東穿過小公園,來到公園東邊的人行道。他轉向南走上人行道,再前走約15步,他轉身向左,來到另一個紅綠燈前,停在眾人後等紅燈。綠燈一亮,他隨人流過馬路走上三角形安全島,在安全島另一邊紅燈前隨眾人站住。轉綠燈時,他又跟大家過馬路,過了馬路後右轉向南直走。

  此時,我這老頑童心中對該失明男士健步如飛的疑團,在一路親眼目睹下,已消釋得七七八八。由於好奇心作怪,我暗下決心繼續跟着觀察到底。只見他用手中拐杖不停探路一直往前步行,走到人行道書報攤前,報攤老闆娘見到他,聽到老闆娘對着他說:「前面就是地鐵站」。我向前一望,報攤旁邊剛好就是地鐵站入口處。他聽到老闆娘提醒他的話,道聲:「多謝」,往前走幾步就向左轉,以手杖向前探路,走上車站入口台階,他順着台階往下走,然後沿專為失明人士鋪設的膠質小道走到自動扶梯前,踏上扶梯下到底下一層。離開扶梯後,又沿着失明人士小道,走到入閘機前,取出「八達通」車票過閘。我把心一橫,也取出「八達通」車票跟着過閘,繼續觀察。過了車站閘口後,只見他再沿失明人士小道走到另一自動扶梯前,然後乘扶梯再下一層,又沿着失明人士小道往前走到月台,站在其他乘客後面等車。地鐵一到,他跟隨眾人順序上車。自始至終,直至踏入地鐵車廂,其一舉一動,除了以拐杖不停探路外,幾乎與常人無異,令人驚嘆。

  由於老頑童心態,跟隨並留意觀察失明男士如何依靠聽覺、手杖、專為失明人士鋪設的小道和驚人的記性,來分辨紅綠燈、過馬路、上下多級台階、利用自動扶梯……,直至走進地鐵車廂,這些意外收穫,令我心中對失明人士有新的認識,也令我深深感到他們眼雖盲而心卻不盲,他們的腦子甚至於比普通人更加清醒。

  香港還有另一位失明人士,據報章介紹,他非常熱心於社會公益。他自幼失明,但仍然勇敢面對生命難關。人生漫漫長路,他選擇勇敢走自己的路。他一生永不放棄的精神,令人敬佩。自小雙目失明的他說:「不要選擇做受害者,要選擇做解決問題的人」。他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不要別人同情、憐憫和保護。他雙目失明,但仍能在香港大學完成大學課程,他如此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甚具勵志意義。

  失明人士「眼盲心不盲」,他們不屈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這些雙目正常的人,應該身在福中心知福,更應好好惜福。要認真面對世界,身處五光十色的社會,要用雙眼好好看清楚,然後在心中加以過濾,再在腦海中具體分析,分清優劣正反,認明黑白是非。是其是,非其非,做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做人千萬不可「眼明心不明」,或曰「眼明心矇」甚或「眼明心盲」。不論「眼明心矇」,「眼明心盲」,或是「眼明心歪」,在事實面前,就會分不清是非黑白,辨不明好壞對錯,甚至好心辦壞事,於人於己皆不利。

  一言以蔽之,為人力求「眼明心淨」,憑良心處事,不做違心事,不損人利己,事事處處問心無愧,心安理得,高枕無憂。凡待人處事「眼明心淨」者,可望朋友遍天下,事事遂願,處處得助,無往不前!


2006年9月5日

 




 

小麻雀岂止「五脏俱全」

香港 50屆 惜緣


  俗語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對此人人耳熟能詳,見怪不怪,等閒視之。其實,小小的痲雀,除了「五臟俱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忽略了麻雀的另一重要特點,那就是麻雀的智慧。觀察所得,絕不可小看小麻雀,為了生存,時時處處會發揮其本能智慧,為人們所意想不到,令人大開眼界。

  有一天上午,約了一些朋友在大埔墟火車站集合,人齊後一起到我們的「溫馨大家庭」歡聚。這些朋友是有緣相識二分之一世紀的山口洋老鄉親和南中老校友,閑來無事時,經常相約聚集「大家庭」,共用喜笑暢聊、吃暍玩樂的莫大樂趣,大家熱熱鬧鬧、輕輕鬆松、無牽無掛過一個歡樂時光。

  那天,到達火車站時間太早,那些鄉親和校友還沒見影,只好在車站大堂售票處傻等。等來等去,感到有些悶也有些無聊,就在車站大堂漫無目的隨意四處走動,舉目東張張西望望,藉此消磨時光。突然間,有只小麻雀在眼前迅速飛過,一飛就飛到車站內售票處對面的美心餅店門口,它東蹦蹦,往地面啄一下,西跳跳,往地面又啄一下,它時前時後,時左時右,不停在餅店門口忙着覓食。這時,忽然見到又有另一隻麻雀從車站大堂西邊通道口直飛進來,很快飛到頭一隻麻雀身邊。這兩隻小麻雀,形影不離在餅店門口啾啾唧唧活蹦亂跳,輕鬆歡快地啄食地上的餅乾碎麵包屑。看來,這兩隻麻雀是一家人,夫唱婦隨,或母唱子隨,互相照應,關係親密無間。正看得出神,有人從餅店走出來,有所驚動,這兩隻精靈的小麻雀即時雙雙展翅一飛,順車站大堂東邊通道口沖出飛走。兩隻小麻雀就此消失無蹤,一時間,心中如有所失,感到有些茫然。沒想到,轉眼間,見到這兩隻小麻雀從西邊通道口又雙雙飛進來,一直再飛到餅店門口,又一起啾啾唧唧、東蹦西跳,自由自在專心啄食地上美味的餅乾碎麵包屑。見到小小的麻雀如此精靈,如此聰明,真令人驚喜。

  該美心餅店位處火車站中間較隱蔽之處,車站東西兩頭各有通道出入口,兩個出入口相距約五、六十米,車站內無時無刻人們熙來攘往,鬧哄哄,按理麻雀是不會飛進車站裏面。但是,這兩隻小麻雀卻無懼不斷進出往來人群,自由自在飛進飛出車站東、西兩個通道口,來去自如,無憂無慮,而且非常清楚餅店門口遍地有可口美食,猶如上班一族日日中午奔向熟悉速食店享受美味午餐一樣。這兩個小小麻雀有如此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現,足以證明它們是有一定的智慧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更有非常好的記性。

  又有一日,早晨七點多鍾,在住處附近公園晨運後,與幾位老朋友坐在公園長椅上休息閒聊,前面有幾棵樹,樹上有許多麻雀歇息,對此,大家習以為常,不以為意。不久,見到有一位老婆婆拄着拐杖從遠處一步一步慢慢走過來。她走到我們右邊另一長椅上,順勢慢慢坐下。她剛坐下不久,突然見到原來在前面幾棵樹上的那些小麻雀紛紛飛到老婆婆面前的草地上,向着老婆婆不斷啾啾唧唧地歡叫。大家面對此景此情,心中覺得有些奇怪。這時,只見老婆婆將手伸往提包裏一抓,又慢慢把手拉出來,手中抓住一把米,大力往麻雀群一撒,那些麻雀即時顯得很興奮,唧啾猛叫、爭先恐後啄食草地上的大米。當地上大米逐漸減少,老婆婆又再撒一把,那些小麻雀再次左蹦右跳,見米就啄。地上大米又再次慢慢減少,這時,只見小麻雀紛紛飛回樹上,老婆婆喂麻雀如此精彩的片斷,就此暫告一段落。麻雀跟老婆婆,人雀有異,無從溝通,兩者本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眾人所見,原本群聚樹上眾麻雀,一見老婆婆坐在長椅上,即時一起從樹上紛紛爭相飛往老婆婆前面的草地上,唧唧喳喳向老婆婆表示「歡迎」,等老婆婆揚手撒米,給人的感覺是,麻雀跟老婆婆之間,雙方似乎很熟悉,關係非常密切,彼此間很有默契。

  以上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場合,所見到兩隻小麻雀和一群小麻雀的特異表現,足以顯示出小小的麻雀,不僅僅只是如俗話所說的「五臟俱全」,更是俱備超乎想像的智慧和驚人的認人能力以及記憶力。

  若偶有遇上麻雀的機會,兼有少少空閒時間的話,希望諸位不妨乘機好好觀察毫不起眼的小小麻雀,由它們的一舉一動,也許會令你大開眼界,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006年2月22日

 




 

和 為 貴

香港 50屆 惜緣


前 言
  各地華人社會,由於種種人際關係,例如籍貫族群、地區鄉親、同窗校友等等,多有合群並組織諸如同鄉會、鄉親會、校友會之類的多種社團。成立這些有關社團,本是極之有益之舉,本應為社團全體成員謀福利,上上下下同心協力共進退;本該是眾成員之溫馨「大家庭」,共用溫情「家庭樂」。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不少社團因受到一些負面的消極因素影響而逐步變形走樣,漸漸遠離甚至違背原來創社的宗旨,引起種種不必要的「明爭暗鬥」,「兄弟䦧牆」等不團結現象,令眾成員無所適從,無可奈何,使那些社團發揮不了應有的積極作用。

  俗語說:「以和為貴」。自古以來已成為經典、而且家喻戶曉的「以和為貴」,究竟何「貴」之有?其「貴」何來?如有心對之細嚼慢嚥、靜心推敲,相信不難悟出其中有益神髓:因「和」而相安,因相安而融洽相處,因融洽相處而相互關懷、相互支持、互助友愛,由此達至和諧,上下齊心,親如一家。如此社團,極之祥和,眾成員人人心情舒暢,精神煥發,難能可「貴」。

  平時讀書閱報看雜誌,其中不乏有助為人處事之益言良語。在此,願將筆者經年累月摘錄而得與「以和為貴」相關之片言隻語獻出供參,但望有助開竅,更望人人有所得益。

以 和 為 貴
  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和合」,強調團結。如果將「和合」二字拆開來理解,所謂「和」,是指人和、祥和、和睦、和諧、和善,薀涵着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和氣生財、致通人和、內和外順等處事哲學和人生理念。至於「合」,則是指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團結就是生命。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自家人搞窩裏鬥,易為外人笑話。合則相得益彰,鬥則兩敗俱傷。

有 容 乃 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為人要寬容,要廣闊,要有容人之量,不要過份追求功名富貴,不為世俗物欲所動。

  基於長江不擇細流的道理,要有豁達的胸襟,才可以容納細流,沒有細小的支流,不可能彙成滔滔長江。只有具備這樣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會那麼驕傲,不會認為自己事事第一,承認他人的長處,得到他人的幫助,這便是古人說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寬容忍讓,是一種美德。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這樣就遠離怨恨了。古語有雲:「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忍讓,只有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寬容忍讓不但是仁愛的體現,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和高尚品格。

  「寬容」是開放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種美德。當人人能以最寬容的態度去看待相反的意見時,個人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

  每個人的背景不同、個性不同,因此有些事很難用常理能理解,此時只有相互包容、相互體諒,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都是必須在歷練中成熟、豁達;都應該知道忍讓,相互理解、關懷、體諒、寬容、扶持、相守。

  人都會犯錯,也都有缺點,學會原諒和寬恕別人是一種美德,可以化解恩怨,善解惡緣,可以化敵為友。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容忍,人人若無法彼此容忍,便不能坦誠去看待自己;也不能寬容去面對別人。

珍 惜 情 緣
  人與人的交往基於一個緣字,該珍惜身邊每個有緣人,有時不是你想付出便付出,也需要有值得付出的物件。

  珍惜情緣,因為「情」之一字可以範圍天地,而有情皆是「緣」。

  緣份一如膽固醇,有好壞之分。良緣如好膽固醇,彼此可共用美麗時光;孽緣和惡緣如壞膽固醇,易達至共曆災劫。

忠 言 逆 耳
  忠言從來都逆耳,讒言、妄言向來都順耳;聽到忠言,往往輕則「裝聾」,重則大怒。久而久之,你會由弱聽變成失聰,不,比失聰更糟糕!因為只聽到讒言、妄語,即是只聽到假的東西,使你無時無刻活在幻聽之中!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與 人 為 善
  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使辦事者得心應手,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惡劣的人際關係是辦事者的絆腳石。

  不同的人,來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動機,存着不同意見,對事物的看法,衍生矛盾爭拗,本屬平常。

  人際關係不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用放大鏡看自己的善、用顯微鏡看別人的惡。其實每個人都有善與惡的一面。

  「自我中心」有不同形式。自我中心可使人自覺「唯有我是對的,別人總是錯的」、「永遠是別人的問題,與自己無關」。

  人與人之間,若彼此互相體諒,互相關懷,處處為對方着想,就可以和諧共處,有默契,關係密切。相反,若彼此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為圖利己而損人,就難免會對立,有矛盾,互相仇恨。

  想要交流而不衝突,想要和諧而不對立,一方面要盡自己的本分,另一方面要處處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對方多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做人處事,要互相尊重,互相禮讓,大家和衷共濟。

  在謀求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同時,也要相容他人的生存與發展,不能為了滿足一己之私而犧牲他人的利益和需要。這是「為人處事」應有的原則和態度。

快 樂 為 本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他計較得少。

  一個人活著的目的,是使別人因為自己的活着而得到快樂和幸福;自己因此也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不管一個人出身在什麼樣的家庭,假如能夠以一顆友善之心,努力為他人,為社會做點事,他的生命一定會閃爍着光彩,充滿着喜悅和快樂。

  不少人窮盡一生尋找快樂,何謂「快樂」,各人有不同的定義。有錢人未必比窮人快樂,有名氣的人並不比平凡人開心。

  凡事盡力而為,隨遇而安,做人最要緊開心,和有愛心。放開自己是解開心結的良方妙藥。

權 勿 濫 用
  社會要有正氣,有權有勢有地位的社會領袖肩負最主要的責任。

  權力好比一件威力至大的工具,運用正確,可以造福社群,運用錯誤,可以禍國殃民。

  有了特別的權力,當然要有特別的責任,這責任就是必須懂得善用權力、掌握進退,切勿把權力用在它不該使用的時候、用到它不該使用的地方。別人把權力放在你的手上,只因別人信賴你、尊重你,若你倒過來誤用權力,等於對別人倒打一耙,容易構成雙倍傷害。必須明辨分寸,時刻思量如何妥善運用手中權力,千萬不要濫權妄動、破界越軌。

  權力多麼誘人,極容易上癮,且易變成很強的心癮。權的誘惑,可使人無止境的渴求,一旦擁有權勢,便難於放手。權力欲可蒙蔽人,使人不擇手段。

  坐擁權勢太久的人,或孤芳自賞、或傲慢自大、或養尊處優。

  大權在握,慎用善用。造福社群,千擁萬護,和諧積德;謀求私欲,千憎萬怨,離心離德。


2007年1月17日

 




 

巴中人的《巴中文苑》

香港 50屆 惜緣


   2007年2月初某日,收到印尼巴中校友會來信。拆開一看,是《巴中文苑》編輯部寄來的(通知書),其中主要內容是:「現在《巴中文苑》已定為『季刊』」。 我覺得,對巴中校友來說,這是2007年新春一個令人振奮的特大喜訊。因為,真如(通知書)內所說:「《巴中文苑》是巴中人共同的」。說得好!其實,我認為,說得確切一點,《巴中文苑》當前是屬於全球各地所有巴中人一個絕無僅有、難能可貴的正面信息交流平台,也是一個巴中情的主要聯系網絡,它凝聚着我們的巴中緣和同窗情,深得絕大多數巴中人所嚮往,所喜愛,所支持。作為巴中人,出於對母校的深切懷念,對《巴中文苑》,應該由衷珍惜,傾心愛護,全力支持。

  雅加達巴中校友會成立之後,積極籌備,及後出版《巴中文苑》。在當時,在眾巴中校友為香港《巴中會訊》夭折而心有所失、情無所托、無奈無助的憂心時刻,《巴中文苑》的誕生,猶如撥開沉悶的烏雲,宛如漫長黑夜中見到曙光。《巴中文苑》繼《巴中會訊》為各地廣大巴中校友帶來極之溫馨的和巴中情、巴中緣,也為廣大巴中人帶來新的希望,新的信心,新的寄托。《巴中文苑》的面世,無疑令人感受到巴中精神永存,任何阻力阻擋不了。

  在雅加達巴中校友會《巴中文苑》編輯部各校友不斷努力下,《巴中文苑》從呱呱面世,好不容易經歷它成長的不同階段,它把大家所熱切期盼的巴中情緣奉送給各地巴中人。如今,她已茁壯成長,終於進入它的成年期,由不定期而轉為定期的『季刊』。《巴中文苑》編輯部各校友長期以來以合作奉獻的精神,默默耕耘,為母校盡心盡力;堅持不偏不倚的原則,廣納百川,融匯成一股巴中精神的源源暖流。他(她)們多年來付出的無數心血,在各地校友愛護、支持下,已取得豐盛的碩果,為巴中人作出令人難忘的貢獻,也為巴中人樹立鮮明的榜樣,可喜可賀!

  藉此機會,出於一個巴中人的心,對《巴中文苑》編輯部各校友為母校、為巴中人所作的努力和奉獻表示感謝和支持!同時,希望所有熱愛母校的巴中人從多方面積極支持我們的《巴中文苑》,願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讓它可以繼續發揚樂觀進取的巴中精神,引領巴中人高舉團結大旗勇往直前!


2007年3月1日

 




 

“文”從何而來?

香港 50屆 惜緣


  如眾友所知,本人理科出身,為“推銷”中學數理化,日日“揮舞”白粉筆,黑板沙場“縱橫千里”,滔滔不絕“口沫橫飛”。大半生數理化“推銷員”生涯,與文科根本風馬牛不相及。所以,曾有朋友心有不明,好奇探問我這個“數理化人”,怎麼會“寫”文章?為什麼會“喜愛”寫文章?

  既然朋友有所問,探討其中緣由又何妨。故此,慢慢回奔時光隧道,回首隨意探索。

  憶起半世紀前的1950年,畢業於雅加達巴城中學。那時,十幾歲小伙子,頭腦簡單,不知天高地厚,滿腦子無邊無際的紅色“夢想”加“理想”。畢業後,因“工作需要”,獲留母校,上學期在總務處負責事務工作,下學期轉到生物實驗室做輔導工作。效勞母校一年剛滿,又因“工作需要”,無奈辭別母校,遠離生於斯長於斯“喝墨水”於斯的雅加達,拜別自幼從未分離過的父母兄弟姐妹,毅然隻身飄洋過海,奔赴西加里曼丹山口洋市,成為巴中學子耕耘山口洋教育園地的首個“開荒牛”。想當年,“工作需要”等同“個人前途”,就要“義無反顧”,就要堅決“勇往直衝”!若對“工作需要”有所“討價還價”,難免被人斜眼看低,抬不起頭。

  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山口洋,任教南華中學。條件所限,處事教學多需“獨當一面”,“孤軍作戰”,對一個毫無實際工作經驗的無名小子,壓力之大,超乎想像。為了實際“工作”的“需要”,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唯有自我“壯膽”面對“超特級”重任。靠年輕力壯天賦本錢,自我苦學苦思苦練苦幹,自我夜夜宵夜熬夜深夜鑽研,夜深人靜孤身自憐自強自勉。日日自我投入全副時間精力,務求盡己所能做好工作,力爭做個有名有實的真正巴中人。

  在新工作環境中,自己頭上頂巴城中學金光閃閃的“金字招牌”,被“尊”為“全能超人”看待。南華中學地處偏遠小鎮,規模不大,當時師資缺乏難求。一上陣,我這巴中“全能超人”,從物理到化學,從幾何到三角,在智能“營養不良”、學識“墨水不足”,和教學“養料不全”的情況下,毫無商榷餘地,即時就地全面開花。心神未定,為“工作需要”,還需外加最高班班主任。環顧四周,後無退路,定神遙望,前路崎嶇,任重道險。稍有失神恍惚,就會顧此失彼,就會抓“芝麻”丟“西瓜”,有損工作無從交差。為此,終日繃緊體能,戰戰兢兢施展渾身解數,將“山窮水盡” 逐步努力轉化為“柳暗花明”,才能不負眾望得以立足,才能無損巴城中學的“金字招牌”。回顧往事,冷暖自知。五年南中教學生涯,手中端的是數理化“金飯碗”。有時“本位主義”作怪,為求學生心向數理化,乘機悄悄推銷“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此歪理“名言”,為數理化“鳴鑼開道”。就這樣,足足五年,日日夜夜、年年月月只顧埋頭圍繞數理化團團轉,與文科完全無緣又無份。

  1958年,有幸北上升讀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正趕上轟轟烈烈的“教育革命”,打爛舊的資產階級教學秩序,創立無產階級新的教學路線。又下鄉又進廠,虛心“向工農學習”,接受工農“再教育”,走又“紅”又“專”社會主義大道。五年走完大學之路,獲留北京,擠身中學物理教師行列。跟物理學再續前緣,跟文科有如八千里路“雲”和“月”,遙遙相望無從結緣。

  直至1976年,隨潮流移居當時英屬“東方之珠”。此一時彼一時,往時的學歷和經驗分文不值,無從發揮,謀生有賴“勞力”為本。料不到往日“向工農學習”的寶貴人生經歷,轉戰香江後,反為“英雄”有“用武”之地,由“腦力”勞動者輕易脫“胎”換“骨”,平穩過度為“體力”勞動者,絕處逢生,勝任有餘。冥冥之中似是早“先機”,早年“向工農學習”的英明措施,竟為眾“失寵”北上赤子“未雨綢繆”,為投身工農預設“方便之門”,使他們日後覓食香江變身工農之時,自動順利“過關”。在“東方之珠”庸庸碌碌混了一年又一年,手腳日日為糊口忙得不亦樂乎。為“多勞多得”加班加點,早出晚歸,筋疲力盡,豈有“動筆”之餘地?豈能心靜意寧、瀟瀟灑灑“舞文弄墨”?想“寫文章”,談何容易。即使心存“動筆”美夢,也無從實現。

  掂一掂自己的份量,論學歷論經歷論能力,始終與“文”無緣無份,絕非“舞文弄墨”之輩,從無“抓筆亂塗鴉”非份之想。

  既然如此,為何後來又會不自量力,頻頻胡亂“塗鴉”呈能,處處“濫竽充數”獻醜?說實話,一步豈能登天?後來之所以有機會悄悄抓筆胡亂塗鴉“呈能”,濫竽充數“獻醜”,此中有為時不短、費心耗力閉門造“文”的艱苦“磨練”歷程。

  飲水不可不思“源”。本人點滴皮毛“文”功,全得益自前香港巴中校友會《巴中會訊》。

  靜心回味,多年前,《會訊》內容多姿多彩,“營養”豐富。《會訊》在手,親切溫馨,充滿溫情的巴中“緣”和巴中“情”。各地巴中校友,每收到《會訊》,如獲心靈“營養補品”,人人愛不釋手。《會訊》內文,多有水平,對之細嚼慢咽是真情享受,獲益良多。那時,羨慕會寫文章眾文友,很嚮往學他(她)們以文會友,以文交流。但是,自己出身理科,靠數理化“混”飯吃,“舞文弄墨”是“夢想”,更是“妄想”。直至有次,偶然讀到文章,其中有:「……寫文章的目的,是表述自己心中所思、所欲言、所想表達的想法……」,言簡意賅,甚受啟發。仔細推敲,確是如此。外行學動筆之初,若為求一“文”揚名天下,如此奢求可望不可及。反之,若簡簡單單、平平實實,只望表述「自己心中所思、所欲言、所想表達的想法」,可能較易成事。只要多動腦,認真努力下功夫,也許“鐵杵”慢慢可以磨成“針”。如此一想,對“寫”文章開始動心。初時,學幼兒四腳爬行,手腳並用,慢慢起步。動腦(想所欲言),動手(翻查辭典,抓電話請教高手),動腳(邁步往書店、圖書館尋寶),動筆(記下所見,所聞,所想……)。初始,寫了又塗,塗了又寫,稿紙撕了一張又一張。由於肚裏缺“墨水”,寫來寫去詞不達意,難以見人。多次失敗而煩惱而煩躁,意興懶散。但是,文友的好文章極有吸引力,促使自己決心繼續慢慢學。會用電腦後,寫寫塗塗改改,比用紙筆方便,省時省力。由此更增強信心,開始有點膽量提心吊膽將先天不足而“難產”的“文章”交給《會訊》試探。想不到未被嫌棄扔進廢紙簍,第一次小小成功,成為往後強大動力。此後,更有勇氣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出盡“法寶”辛苦“催產”之“小作”拿去獻醜,繼續濫“文”充數。

  所謂“會寫文章”,所謂“喜愛寫文章”,實際上就是如此這般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爬過來的。其中酸甜苦辣,唯我自知;其中小小“成功”感,他人難分享。

  極之可惜,為時不久,風雲驟變。《會訊》如斷線風箏,黯然遠飛飄逝,直至不見蹤影,心有所失。眾文友頓失以“文”會友和以“文”交流的溫馨肥沃園地,眾校友更無奈喪失了共享回味內心深處“巴中情”和“巴中緣”的難得良機。

  幸好,心傷失望之際,雅加達巴中校友會順應眾望,一聲驚雷,破土而立,盡心盡力為校友延續巴中情緣,為母校爭光。隨後適時按期廣發《巴中文苑》。各地巴中校友歷經“乾旱”斷“糧”(精神糧食) 多時,身心“不適”難熬。喜迎《巴中文苑》清新“甘露”,即時消“暑”止“渴” 解“飢”,重拾信心。《巴中文苑》更為眾文友提供“以文會友”和“以文交流”的嶄新、持平園地,令各路“英雄”再有“用武”之地。也讓筆者有機會繼續“塗鴉”獻醜和不斷濫“文”充數。雅加達巴中校友會和《巴中文苑》,令各地校友為之心神舒暢,可謂功德無量。天無絕人之路,又一有力實證。

  在此,衷心感謝努力不懈為校友會,為《會訊》,為《文苑》無償付出真心、愛心和善心的所有校友!

  藉此,望雅加達巴中校友會永舉團結大旗,遵循母校校訓,成為巴中人真正的溫馨大家庭,再接再厲!


二〇〇六年年八月一日

 




 

保 健 益 寿

香港 50屆 惜緣



前 言

  人的壽命,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多數人而言,在世可享幾十寒暑,罕有者或可達百零個寒暑。然而,即使有幸獲上帝另眼厚待,活個長命百歲,充其量,百歲也不過是三萬六千日,在宇宙長河中,只是小意思。故有曰:人在這世上只不過是個「過客」而已。作為過客,如何在這有限時空裏過一個稱心如意的生活,可謂身心健康是根本。在此,願將平時從報章雜誌和書籍所節錄有關保健及修心養身各類片段奉上供參。望有所得益,共享康樂人生。

養生長壽之道在養神

  古醫書有詩云:「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意思是:人欲延年百歲,首先要斂氣保精以養其內在精神。「養神」是養生的重要內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長壽。 中醫學認為,精、氣、神乃人身之三寶,是祛病延年的內在因素,精與氣又是神的物質基礎。精氣足則神旺,精氣虛則神衰。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活動。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現象。 古代養生家指出:「神強必多壽。」所說「神強」實為腦神健全。只有腦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動、臟腑協調、肢體運動、五官通利,全身處於陰陽平衡的正常生理狀態。所以,精盈、氣充、神全、為養生長壽之本,而調攝精、氣、神的關鍵又在於養神。 古往近來,醫家、道家、養生家都重視精神調養,重視精神治療和心理養生的作用。養生的關鍵在於排除雜念。保持心地純樸專一,順乎天理,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著名醫家石天基《祛病歌》:「人或生來氣血弱,不會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病都卻。心病還將心藥醫,心不快活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

  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亂。傷神則神衰,神衰則健忘失眠,多夢煩亂;神不守舍則發為癲狂,甚則昏厥。安神者在於七情適度,喜、怒、懮、思、悲、恐、驚各有法度,適可而止。「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五臟所傷則精神渙散,精神渙散則神志衰減,神志衰減則諸病叢生。現代醫學證實,人類疾病50%~80%是由於精神高度緊張引起的。

  對於養生,中醫有「藥養不如食養,食養不如精養,精養不如神養」的說法。所謂養神,主要是指注意精神衛生。要做到安靜和調,神清氣和,胸懷開闊,從容溫和,切不可怨天尤人,急躁易怒。「起居有常,養其神也」。如果只注意養身,加強飲食營養,不懂得養神,不善於養神,是難以獲得健康長壽的。

  自古無數事例表明,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人,能過古稀之年者不多見,而胸懷開闊情緒樂觀者,往往可享高壽。

  人進入老年之後,由於社會角色、人際關係、健康狀況、性格情緒等都會發生改變,若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神」,往往可產生孤獨、憂鬱、失落、自卑等消極心理。老人晚年能否保持良好性格、樂觀情緒、高尚涵養和歡暢心境,對延年益壽意義重大。因此,老年人在注重「養身」的同時,更應重視「養神」與「調神」。

  養生,重精神。神的充耗安亂,關係到人的健康長壽,養生應當養神。若能遵循古訓,修德養性,培養情操,健腦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壽。

* * * *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有了健康就有希望,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

  讓我們關愛自己,不要傷害自己;儲蓄健康,不要透支健康,那麼生命之樹常青,生命的春天將永遠伴隨我們一生。

  一個中心 以健康為中心。健康不得病,個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

  兩個基點 第一是糊塗一點,不要整天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第二是瀟灑一點,度量大一些,風格高一些,站得高,看得遠。

  三大作風 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就能永保快樂。

  四個最好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起床三個「半分鐘」 醒過來不要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鐘;坐起來後坐半分鐘;兩條腿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鐘。

  運動三個「半小時」 早上起來活動半小時,中午午睡半小時,晚上6至7時漫步行走半小時。

  長壽詩 天天三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相逢借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

  強身健體八個八
1. 日行八千步  2. 夜眠八小時
3. 三餐八分飽  4. 一天八杯水
5. 養心八珍湯  6. 強體八段錦
7. 無病八十八  8. 有壽百零八

  要健康快樂100歲,關鍵是天天都有好心情。好心情比財富、地位還寶貴。好心情是好心加好情,好心即愛心,善心和真心;好情是友情,親情和愛情。

  愛心使人健康,善心使人美麗,真心使人快樂。從現代醫學看,這「三心」所以能使人健康美麗快樂是因為好心情使神經內分泌功能改善,內啡增多,全身免疫力能增強,因而各種疾病減少而且皮膚滋潤,神清氣爽。

   孤獨對人是一種折磨。因此友情,親情,愛情就是一劑心靈的良藥,對健康至為重要。有了這「三情」,你的一生能處在幸福中。

  健康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只有運動,才能使人的心、肺等器官,血液循環、消化、內分泌等系統得到充分鍛鍊;只有運動,才能使神經系統反應靈敏,運動協調,肌肉、骨骼系統強健有力;也只有運動,才能使體內各種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一個人精力充沛,才能對生活充滿愛,對未來充滿信心。

  最好的運動是步行。走路是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變穩定和消退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步行堅持一年以上,就有助硬化斑塊消退。經過步行運動鍛鍊,對血壓、膽固醇、體重都很好。

  健康的老人,有兩個共同點。第一是心胸開闊,性格隨和,心地善良。第二是沒有一個健康老人懶惰,要麼愛勞動,要麼愛運動。

  一個人生氣,情緒波動,血壓猛然升高,會導致不堪設想的後果。 良好的心理狀態就是最好的藥。只要有良好的心態,人體有很大的抗病能力,很大的抵抗力。因此穩定心態很重要。怎麼保持穩定的心態呢?三句話:「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

  自信和信心能顯著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免疫細胞對細菌病毒及腫瘤細胞的天然殺傷力。 古往今來,人人都渴望健康、幸福、長壽,無病勝富有,平安就是福。

  所謂「養生之道」,這個「生」字,一分為二,包括「身」和「心」。不只是身體健康,更要精神健康。除了「養身」,更要「養心」。「養心」與「養身」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補足。若不懂養心,那麼患病時心情惡劣,愈頹唐愈悲傷,倒過來反而使病症更趨嚴重。

  中醫養生學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順應自然,一是形神共養。後者用現代的語言,即兼顧身(身體)心(心理)靈(靈性)的全人健康。

  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內經》說:「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作妄勞,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即飲食有節制,生活有規律,不過勞,自然身體與精神(即形與神)皆健康,並享長壽。

  中醫看的,是人的整體,當中有生理,也有心理。後者最簡單的例子: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抒發過度、便傷及「臟氣」。簡而言之,亦即「傷身」。

  要過怎樣的生活,才算是「健康」的生活?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並非僅指無病無痛,或四肢健全;而是指體格和心智完全發展的狀態,以及具備敬業樂群的精神。」

  要活得健康,懂得培養平和的心境很重要,遇到煩惱時,千萬不要鬱在心中,不開心時不妨聽聽音樂,音樂能牽動人的情緒,有助紓緩情緒。

  有高壽長者,九十多歲,面色紅潤,走路穩健,思路清晰,記憶力強,令人嘖嘖稱讚。問之養生之道,他笑言:身心愉悅健康,是抗衰老的秘方。如何保持身心愉悅,他講了「五然」心得。

一是待人藹然。與人相處,和藹可親,胸懷寬廣,「笑罵由人」。有容人之量,好話壞話都能聽得進。不要聽了好話就笑,聽了壞話就跳。悶悶不樂,傷害身體。

二是自處超然。學會一人獨處,有「寧靜致遠」的境界。閒時讀書作畫,自得其樂。夜深人靜,觀雲卷雲舒,心靈俱空。

三是得意淡然。人在得意走運時,不要張狂,不忘乎所以。大喜也會傷身體,做人如此,養心也一樣。

四是失意泰然。人的一生,往往失大於得。處逆境之時,遇不順心的事,不要自暴自棄,更不可產生絕望念頭。學一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無得失之煩惱,有自樂之情趣。

五是無事悠然。當無事可做又想找事做的時候,要有古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閒情。如果總想著別人比我過得好,因而心情浮躁,甚至憤憤不平,對身體有害無益。

  這「五然」,聽起來似乎很平常,但要持之以恒並不容易。為了身心愉悅,健康長壽,不妨朝著這些方面努力。

  滿足、平靜、安祥、實幹,無怨無求,享受簡簡單單的生活,是長壽之道。

  清代養生學家石成金的《莫惱歌》:「莫要惱,莫要惱,煩惱的人容易老,世間萬事怎能全,可嘆癡人愁不了……」

  《長笑歌》:「人要笑,人要笑,笑笑就能開懷抱。笑笑疾病漸除消,笑笑衰老成年少……」

  做人開開心心,便是長壽聖藥。現今流傳最廣的《養生秘訣》歌,簡單易明,而且字字都是智慧:「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常走,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日行五千步,夜睡七小時,飲食不逾量,作息要均衡,心中常喜樂,口頭無怨聲,愛人如愛己,助人盡忠誠,『忍』字養福,『樂』字益壽,『動』字健身,『靜』字養心,人生是過路客,處事勿太認真。」

一個中心:以健康為中心。
兩個基本點:瀟灑一點,糊塗一點。
  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疾病,忘記怨恨。
  四個擁有:有老窩,有子女,有老底,有老伴。
  五個必要:要笑,要跳,要說,要放,要俏。

  讀書是可以防老的。為什麼讀書可以「防老」呢?因為很多娛樂都需要體力,酒色財氣都是年輕的時候才能享受,老了是做不到的。唯獨讀書這娛樂,是恰巧顛倒過來,它愈老愈進入狀態,累積雄厚,開始讀起東西來,左邊也看懂,右邊也看得懂,樂趣是高的。

  世界有一樣東西,人人都渴望得到:它不是錢,是快樂! 遇到壓力時,可參考「開心十法」來保持輕鬆和開心,應付生活的轉變和困難。

(1) 時時開心笑;
(2) 保持樂觀及積極的心態;欣賞自己的優點。
(3) 多交朋友,與人分享喜與悲;互相扶持。
(4) 談笑風生,幽默寄趣。
(5) 處之泰然,壓力變動力。
(6) 多做身體舒展運動。
(7) 飲食均衡,少沾煙酒。
(8) 勇於嘗試,發揮潛能,充滿自信。
(9) 作息有定時,活動多姿采。
(10) 融入社群,與時並進。


快樂健康長壽守則


1. 少吃葷多吃素

2. 少飽食多分餐

3. 少放鹽多用醋

4. 少油炸多蒸煮

5. 少吃甜多吃苦

6. 少狼吞多咀嚼

7. 少偷懶多跑路

8. 少熬夜多睡足

9. 少荒廢多看書

10. 少放縱多約束

11. 少生氣多忍耐

12. 少找渣多讓步

13. 少批評多讚美

14. 少煽火多勸阻

15. 少過招多愛護

16. 少洩氣多鼓舞

17. 少抱怨多祝福

18. 少苛求多寬恕

19. 少嫉妒多佩服

20. 少貪求多知足

21. 少冷落多關注

22. 少關閉多接觸

23. 少盤算多糊塗

24. 少驕傲多謙虛


莫 生 氣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侶。

 




 

健 康 十 訓

香港 50屆 惜緣

1. 少肉多菜 2. 少鹽多醋
3. 少糖多果 4. 少食多嚼
5. 少衣多浴 6. 少言多行
7. 少欲多施 8. 少憂多眠
9. 少車多步 10.少憤多笑


中醫養生理論:
1. 天人合一,順其自然。
2. 中庸之道,知足常樂。


隨緣自在 珍惜緣份

  年紀越長越容易看得懂世情。人生旅途上,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命寫下一篇篇的故事。不管故事內容精彩與否,珍惜相遇的每個緣份,好好對待生命過往中的每個人,以這樣的態度面對相遇而過的有緣人,應該才不容易有所遺憾。


人生七十今非稀

  舊時,有句古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科技先進,醫學昌明,人的健康普遍有所提升,人的壽命有所增延。所以,如果有人說:「人生七十今非稀」,相信不會有人反對。現在,對人的壽命有新的說法,就是「六十小弟弟,七十遍大地,八十更神奇,九十不稀奇,百歲能爭取」

 




 

談「情」說「難」

香港 50屆 惜緣

  2001年,61屆校友為慶祝高中畢業40周年,在深圳舉行盛大聯歡會,來自印、港、中等地該屆校友齊齊參加。聯歡節目多姿多彩,氣氛非常熱烈。久別40年,有緣重逢歡聚,彼此間心神、情感交流,必使人久久回味無窮,令人一生難忘。聯歡會後,歷經一年時間,他們投入相當人力和物力,日以繼夜,終於出版了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甚具份量的紀念刊,以誌紀念畢業40周年。

  2002年10月26日,他們在港設便宴為紀念刊舉辦發佈會。本人有緣參加,躬逢其盛。身為早屆校友,看到61屆學弟學妹為懷念母校所發揮出來的強大凝聚力,深有所感,羡慕不已!觸景生情,引發遐想:眾巴中校友,不論身份處境,若彼此間都能有如此強大凝聚力,為母校,共同發揚校訓精神,尊師親友,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實是人生樂事。若果真能如此,在世恩師,見之必歡心拍掌稱是,放下心頭大石;作古先師在天之靈,遙望之亦必欣然告慰,心中釋然,無牽無掛雲遊四方去也。天上人間,齊聲歡呼:「巴中精神永存!」

  此次集會,既是61屆出版紀念刊發佈會,同時也是余玲嬌校友出版《印尼『英雄機構』創立人回憶錄》的發佈會。雙喜臨門,可喜!可賀!

  會上,賴增創老師應邀講話。賴老師去年曾參加61屆校友在深圳舉行的聯歡大會,今天又出席這個很有意義的發佈會。眼看該屆校友畢業離校40年後,他們對母校仍然懷著深情厚義,尊師敬友,團結友愛,親如手足,老師有感而發,講了兩個字,一談「情」字,二說「難」字。

  談「情」,老師說,情有親情、愛情、校友情、師生情等等,主要就校友情和師生情談感受。談到61屆校友在畢業離校四十年後的今天,雖然母校已成歷史,不復存在,但他們為懷念母校而邀集本屆各地校友在深圳舉辦盛大聯歡會,會上,顯示出他們對母校情、師生情和校友情非常重視和珍惜,既有情亦有義,此情此義並不因悠悠歲月的流逝而趨於淡化,實屬難得,令人欣慰。

  說「難」,老師提及余玲嬌校友和吳來昌校友夫婦創立「英雄機構」的動人事蹟。在創業過程,和以後發展道路上的每一步路程,他們經歷過無數種種大小困難。面對困難,由於他們有智慧、有遠見、有膽識、有毅力,經過不斷努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一重又一重的困難,最後,終於事業有成,從食品零售發展到跨島超市。其奮鬥精神,有目共睹,令人欽佩。

  賴老師藉發佈會談「情」說「難」,肺腑之言,語重心長,言簡意深,愈細嚼愈觸動人心,聽來不免令人有所共鳴,有所領悟。

  耳聽老師言,心想巴中「情」。巴中校友遍天下,其中不少佼佼者,奉獻社會,成績驕人,為母校爭光無數。提起母校,凡巴中校友無不感到與有榮焉。如今母校雖已成為久遠的記憶,校友們也已青春不再,然而經多年人生磨煉,處世待人皆應心有分寸。

  今時今日,作為巴中子女,理應更愛護、更珍惜有緣有情有義的母校情、師生情、校友情。無論如何,絕不應將此緣此情此義輕易拋諸腦後,更不應手足離心,彼此相煎,成坊間茶餘飯後閒話,讓母校顏面盡失,令巴中人何其心痛。

  「情」本可貴,然而現實中,「情」始終頗「難」完美。人人皆明「情」之可貴,但人性中一些陰暗面,對「情」永遠甚是「無情」,猶如「蠶食桑葉」,令「情」殘缺不全,「難」以盡善盡美。

  人間「情」何故完美「難」保?究其原因,老生常談,是人的「私」心為「錢」、「權」而作怪。任何人,若一時因「私」心失控,對「錢」、「權」之誘惑難以抗拒,慘被俘虜,必將不能自持,甚至走火入魔,最終落入「無情」陷阱。其所作所為,每每損「情」傷眾,其「情」實「難」美善!

  當「私」心膨脹,為「錢」、「權」所引發沒完沒了無數紛爭,屢聞不絕,令人唏噓!甚至,為「錢」、「權」,連至親如父母兄弟姐妹者都會視同陌路而鬧上法庭,此類家庭悲劇時有所聞,令人慨嘆!

  再者,各地有些本屬聯誼性質民間社團,宗旨純為聯絡感情。其會眾人人平等、互惠互利,日常舉辦益身心娛樂、旅遊活動,搞些福利,增強團結;諸領頭者以其賢、才而眾「情」所歸、眾心所信,為會眾熱情服務,既合「情」理又合乎道義。按理,眾眼雪亮,眾心明理,欲推舉心之所屬有「情」有義、既賢又有才之帶頭人,何「難」之有?

  反之,若負眾望,背眾「情」之道而馳,一心熱衷推崇「錢權掛鉤,尊富為貴,寡頭定音」,意欲硬銷「『權』門八字開,有『情』無『錢』莫進來」的異念,意圖為「錢」公然強行閹割會眾應享之合法平等權益,此舉極之不智,既傷眾「情」亦「難」致團結服眾,何苦來哉?

  「情」之為情,以人為本。不同人,其「情」各異。事事尊重他人之「有情」人,其「情」確是真情;處處唯我是尊之「無情」人,其「情」中「難」有真情。人世間,「有情」人眾多,社會本應有「情」有義。遺憾的是,「無情」人為數亦不少,令世上不時掀起種種風風雨雨、爭爭奪奪、捧捧踩踩。令社會是非不斷、紛爭不絕、喧囂不停。普羅小民者,心厭煩但無奈,唯仰嘆「天無眼」!

  人生中,少不免有時被迫面對這些無奇不有、令人不快的「無情」是是非非和風風雨雨。奉勸各位,凡遇此類風雨、紛爭、喧囂等無奈「無情」是非,毋需為「難」,更無需為之憂心傷身。唯上之計,心平氣和,平常心視之可也,見怪莫怪!

 

網站有關目錄: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