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元老——劉复之(補遺)
●劉燐
與劉复之在香港同一間公司當夥計而先後參加抗日戰爭的有:蕭向榮(中將),XXX(營長,抗戰時犧牲),陳光榮(少將),劉XX,他們都是客家人。在太行山的八路軍,部隊生活條件緊張又非常堅苦,外部要和日本鬼子及偽軍打仗,內部還要學習、訓練、生產。劉XX抵受不住如此艱難的環境,冥想開小差,劉复之知道後曾嚴厲批評和開導他,但後來劉XX真的開小差溜走了。劉复之知道後非常生氣,痛斥他沒出息。劉XX回到梅縣,在梅縣又怕被捕,輾轉到印尼經商。後來在印尼逝世。
文革一開始,劉复之便被打倒,定罪為‘三反份子’、公安部頭號走資派、‘黑筆杆’。這期間除了政治學習,就是沒完沒了的批鬥和陪鬥。在次次的批鬥大會上,被所謂的造反派拳打腳踢,兩個造反派還背擰、高舉他的胳膊,又一人抓他頭髮往後拉再頂住他的背,美其名——‘坐飛機’。每次批鬥下來,他的腰、胳膊痛到發麻,頸椎痛到頭都眩暈,而這些他哼都不哼一聲。為免少受皮肉痛苦和人格侮辱以示沉默抗議,他索性把頭剃的光光的。在批鬥原總參謀長羅瑞卿的千人大會上,劉复之也被拉去陪鬥,原因是羅瑞卿任公安部長時,劉复之曾是他的得力助手。除此之外,造反派對他進行監督勞動——清掃公安部內所有廁所,晚上還要寫檢查。用車輪戰術來折磨他,就這樣一直折騰了一年有多!
以後當他大哥、二哥及所有親人事後知道他受到這樣的人身攻擊和污辱,都為之憤懣、心酸、流淚!
某天,老戰友池州軍區司令員陳光榮少將公幹來到北京,他特意去公安部探望劉复之,萬萬沒想到他倆人從香港到太行山參加八路軍、出生入死的戰友兼同鄉竟在廁所門口相見,劉复之懨懨地說,這時候你來看我幹嘛?!陳光榮心知肚明,劉复之是怕自已受牽連,但他不怕也不理這套,他捍然大聲嚷道:我是穿虎皮(軍衣)的,怕什麼?!以後他倆回憶起這段陳年舊事都捧腹大笑,樂的支不起腰。
四人幫迫害老幹部變本加厲,陳光榮及福建軍區的老戰友把劉复之較大的子女接到部隊當兵,實際上是保護起來。劉复之對老戰友由衷的感激。保護老幹部的子
女,據說是周總理指示的。
一九六八年,中央各部委的工作幾乎癱瘓。在周總理的壓力下,四人幫不得不同意讓部分老幹部出來協助工作但不給復職。劉复之回到公安部。‘公安公報’一向是劉复之執筆的,此次也叫他執筆,在公報中劉复之除了提及毛澤東主席以外,他只字不提當時的副統帥林彪,結果他罪加一等,再次被吊起來審查。
一九七二年劉复之被解放,由五七幹校回到北京恢複原職。聽說,周總理要公安
部彙報工作時,總理從未叫過當時任正部長兼軍代表的李震來彙報,他點名要余桑、劉复之彙報。
四人幫垮臺,一場浩劫結束了,人心大快。在整頓文化部時,一位軍級的軍代表,由於文革時執行極左的路線,錯案、冤案特多,民憤特大,結果他反被審查。審查期間他企圖逃跑被監管工作人員逮著。劉复之接到報告後怒不可遏,連夜趕去現場,他一手拆掉那軍代表的領章,怒斥他道,你是個共產黨員嗎?!虧你是個將軍!平時文質彬彬的他,這樣突如其來把在場的工作人員都大為驚憾!
在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任付主任時,聽說,劉复之的工作主要是解決在文革時受四人幫迫害的中央國家一級領導人的假案,錯案,冤案等問題,同時也處理四人幫成立的專案組的主理人及有關人等。這些人在文革時期,窮兇極惡,不可一世,是四人幫的幫兇和爪牙。聽說這幫人也都沒有好下場。
劉复之與我們小輩們之間,他是個很慈祥的長者,我們都很崇敬他。對小輩們該嚴肅的他從不含糊,而另外一方面也風趣和幽默,有時也講一些往事給我們聽。
●他說,我參加革命時家中還有母親,我走了後都由兩個哥哥來承擔母親的一切,而兩個哥哥不但支持我投奔共產黨去抗日,而且還給我一些盤纏。我很感激倆個哥哥。解放後,我把母親從梅縣接到北京以報母恩,在身旁侍奉她到老,但是很遺憾,老人家不習慣北京乾燥、寒冷的天氣,嚷著要回老家,沒辦法,只好送她回去。
●當說起南方人愛洗澡時,他說,解放戰爭估計不到戰事發展很快,我們勢如破竹,國民黨兵敗如山倒,部隊日以夜繼行軍打仗,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誰還顧得上身子、頭髮?澡都沒得洗!所以頭髮都是長長的,身上也有些異味。北京和平解放,我們進城了。當安頓好後,我同幾位戰友去澡堂子洗澡,啊喲!白毛巾都洗黑了!身子真髒呀!那次的澡是我洗的最痛快、最舒服的一次,還理了髮呢。他洋洋得意地說。
●一九五八年放暑假,他突然想起來說,在印尼時,二哥帶我吃用竹籤串烤的肉,很好吃的。那是Sate。我們用瘦豬肉代替羊肉做Sate,晚飯時他試過後說,是有那個味道,做的不錯…。他的誇獎,我們很高興。他還很愛吃咖喱,他說,用咖喱汁撈飯就已經很好吃了。
●開放初期的一九七九年春,我同父母去北京探親,吃飯時正好飯店有可口可樂,他呷了一口說:這傢伙是有兩下子,幾十年了,味道同我在香港時喝的一樣,以後我們的產品要向它學習,都要一貫保持好品質。
當說到國內的偷渡客時,他斬釘截鐵的說香港始終要靠大陸的,總有一天人流、物流會倒轉!當時我不信,現在信了。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