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儒家
儒家思想
儒家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周敦頤 朱熹
陸九淵 王陽明 王夫之
熊十力

儒家經典
四書》《五經》《十三經
歷史發展
焚書坑儒 獨尊儒術

玄學 理學 心學 新儒家

相關事項
諸子百家 孔廟 孔子弟子

科舉 四大書院 國子監

主題:中國文化
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
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儒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儒」字本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字義是「優」及「和」的意思,指他們的思想學問能夠安定別人,說服別人。自春秋戰國以後起儒家指由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自漢代以來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帝國被民國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衝擊,不過在歷經多種衝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鏟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目錄

[隐藏]
 

儒家的思想和主張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要有抱負而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的特點和地位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圖一統宇宙,把「自然」、「科學」和「人」、「社會」的問題建立在一個體系之下,而人類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呈現日漸增長的狀態,因而過去宗教的設論不斷地變成謬誤;在當時無法理解的一些基本問題上,各種宗教則做了各種編造。儒家思想關注的並非「自然」、「科學」,而是人和社會,是人類永恆的課題。

儒家的歷史

儒家思想產生的背景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應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是中國歷史學術言論的開明時代。

儒學的形成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範和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但是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和講華夷之辨

漢武帝獨尊儒術

漢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為政權的統治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加之漢字尚處於雛形,不具備準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漢初,當時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謂黃老道行無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的根本。鑒於秦朝苛政的覆滅,統治階層意識到仁政對於維持王朝穩定統治的必要性,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經學也成為了顯學。此時,孔子已死三百餘年。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儒家中有利於君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行成了新儒術,作為獨尊儒術的基礎學說。

漢朝的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儒家思想傾向於施用仁政管理國家,政治家們以此為根據,限制土地過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體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綱五常」等政策。

發展

自漢以來至今,儒家思想在絕大部分歷史時期是中國的主流價值觀。 漢朝以後,歷朝歷代四書五經被無數次修訂,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學在魏晉時期演變成玄學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佛教宋朝時發展為程朱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經明朝王陽明又發展為心學。後取得官方地位。現在所說的儒家思想,相當部分來自宋朝的文獻。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對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國以後,儒家從思想到形式的系統體系在民間和官方的存在轉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價值觀在中國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近代以來,中國的落後致使人們對中國文化作出反思,對儒家思想也發生了各種爭論;其中學衡派的學人對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併產生了新儒家。在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儘管政府當局曾經帶頭「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國人價值觀中的主流地位並不可能去除,改革開放以後,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化的恢復、發展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儒家主要派別

詳細分支學派

程朱學派 崇仁學派 船山學派 春秋公羊嚴氏學派 春秋公羊顏氏學派 慈湖學派 次仲學派 存齋晦靜息庵學派 大夏侯氏尚書學派 大小戴禮學派 大興二朱學派 釣台學派 定□學派 定川學派 東發學派 東萊學派 東林學派 東原學派 東整學派 東樵學派 端臨學派 爾雅學派 二江學派 二曲學派 二萬學派 范呂學派 范許學派 方耕學派 費氏易學派 豐芑學派 伏氏尚書學派 高平學派 高氏易學派 功利學派 古靈學派 古論語三家合一學派 古論語學派 古微學派 古文經學派 古文尚書學派 關學 廣平定川學派 廣平學派 龜山學派 韓詩學派 韓氏易學派 漢上學派 漢學 和靖學派 河東學派 鶴山學派 橫浦學派 橫渠學派 衡麓學派 恆齋學派 胡學 湖湘學派 華陽學派 槐堂學派 淮南九家易學派 晦翁學派 兼山學派 健庵學派 江右王門學派 介軒學派 金華學派 今文經學派 荊公新學 景迂學派 靜明寶峰學派 靜清學派 靜修學派 靜庵學派 敬庵學派(張伯行) 九峰學派 考亭學派 餘山學派 □山學派 葵園學派 蘭皋學派 朗夫學派 樂學派 春秋公羊胡母生學派 樂正氏儒學派 理初學派 里堂學派 禮經高堂氏學派 麗澤學派 梁丘氏易學派 臨川學派 劉胡學派 劉李學派 龍川學派 婁山學派 廬陵學派 魯論語學派 魯詩學派 魯學 魯齋學派 鹿門學派 呂范學派 洛學 毛詩學派 孟氏易學派 孟子學派 勉齋學派 閩學 明道學派 默堂學派 木鐘學派 穆堂學派 南湖學派 南江學派 南均學派 南雷學派 南皮學派 南軒學派 南學 南中王門學派 凝齋學派 歐陽氏尚書學派 屏山學派 樸學 樸齋學派 漆雕氏儒學派 漆書尚書學派 齊論語學派 齊詩學派 齊學 起庵學派 錢塘二梁學派 潛邱學派 潛研學派 潛庵學派 潛庵學派(輔廣) 清江學派 秋農學派 邱劉學派 曲園學派 容甫學派 儒家學派 三禮學派 三魯學派 三魏學派 三原學派 上蔡學派 深寧學派 慎修學派 師山學派 施氏易學派 石□學派 石渠閣講論會 實齋學派 士劉學派 授堂學派 蜀學 雙池學派 雙峰學派 水心學派 說齋學派 思、孟儒學派 宋學 蘇齋學派 梭山復齋學派 泰山學派 泰州學派 陶樓學派 田氏易學派 亭林學派 宛溪學派 王學 王張學派 望溪學派 未谷學派 味經學派 武夷學派 五峰學派 勿□學派 西山葵氏學派 西山真氏學派 西庄學派 息園學派 惜抱學派 夏峰學派 獻縣學派 湘鄉學派 象山學派 蕭同學派 曉庵學派 小夏侯氏尚書學派 小夏侯氏尚書學派 孝感學派 孝經學派 校口學派 嘯山學派 嘯山學派 謝山學派 新學 顏李學派 顏氏儒學派 硯溪學派 楊園學派 陽明學派 養一學派 養知學派 姚江學派 伊川學派 伊洛之學 儀征學派 永嘉學派 永康學派 用六學派 愚山學派 玉山學派 豫章學派 淵如學派 元城學派 元城學派 越縵學派 岳麓學派 粵閩王門學派 月亭學派 張祝學派 趙張學派 浙東學派 浙中王門學派 震滄學派 震澤學派 鄭堂學派 鄭學 止修學派 止齋學派 摯甫學派 仲良氏儒學派 周官禮學派 周許學派 朱學 竹□學派 孜堂學派 紫陽學派 子居學派 子夏儒學派 左海學派 儆居學派 巽齋學派 荀子儒學派 茗柯學派 滎陽學派 堇浦學派 蒿庵學派 蕺山學派 涑水學派 濂洛關閩 濂溪學派 濂學 婺學 桴亭學派 懋堂學派 稷下學團 籀口學派 艮峰學派 艮庭學派 艮齋學派

 

儒學的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一直是漢族及中國其他民族民眾最基本的主流價值觀。「禮、義、廉、恥、仁、愛、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價值觀,它們一直是指導絕大部分中國人日常行為的基本意識規則。中華民族禮貌友善、溫良忠厚和認真刻苦的氣質,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漸形成的。

儒學發展到宋明理學,忽略個性,到了明清變成了禮教,人的自身價值越來越被忽視和壓制。很多儒家學者如王陽明等人都注意到這一問題,而李贄還公開反對禮教,強調民本思想、個人的獨立精神和自我價值。

在近代,由於中國的落後,面臨亡國滅種的現實危機,使得大多數知識份子不得不反思中國落後的原因,許多知識分子認為是儒家思想造成中國的落後局面,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以柳詒徵為代表的致力於儒學復興運動的學者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孟原儒、漢唐儒學、宋明儒學做了分別的研究和評判,以澄清儒家孔教的原貌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和前途。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受「打倒孔家店」的思想的影響,在一段時間內,儒家思想及中國傳統文化在官方上受到摒棄,特別到文革期間的批林批孔運動中達到鏟除儒家的高峰,從而導致儒家思想的傳承進入一個低谷時期。儘管到文革為止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打擊的目標,不過,早已深入人們社會生活當中的儒家思想並不能被清除。「改革開放」後,人們開始對過去的激進態度深入反思,儒家思想重新受到廣泛的重視,開始了復甦。在民間,以讀經運動最為典型。而在文化學術界,儒學的研究重新興起,各種儒家活動也同時興起。在世界上,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和民族傳統的象徵。

對東亞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

韓國日本越南,倫理和禮儀至今都廣泛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念的影響。在韓國,信奉各種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倫理道德上卻以儒家為主;西方文化侵入韓國社會後,各種社會問題有所增加,韓國政府以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作為維護社會的穩定的制約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對歐洲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儒家學説推動了歐洲近代啓蒙運動,以伏爾泰狄德羅盧梭洛克休謨魁奈霍爾巴赫萊布尼茨等人為代表的西方近代啓蒙先驅吸取孔孟學說,打破歐洲封建世襲和神學統治,催生發展了自由觀、平等觀、民主觀、人權觀、博愛觀、理性觀、無神論觀等現代觀念,促進了人文、政治、經濟、社會乃至科學等方面學説的發展。[1]

 

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孔子更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臺灣將「孔聖誕」定為「教師節」。「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華人的基本價值觀之一。

 
资料来源:自由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