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我的反思
加拿大 林民祥


親情,愛情,友情,這是人生最可貴的感情。我們在異鄉的香港,舉目無情,三十年來同學不斷聚會,正是這種感情的堅持。

對母校巴中 ,我想反思的是︰

它的辦學目標對嗎?

它的教學素質如何?

它對師生負責嗎?

巴中的辦學目標是『為祖國培養建設人才』 。它全盤照搬當時內地的教科書,與橋居地,及世界脫軌。沒有著重於讓學生學到在當地謀生的本領,或者到除大陸以外的國家求學。對照八華大家就清楚了。

我們現在不能要求當時巴中辦學者的辦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人才』,但是我們必須反思。不然後人又要重蹈覆轍。

對於印尼華人社會的進化史不必追溯到更遠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們所知道的,這些知名華校的辦學者,不是逃避國共政治鬥爭就是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戰火到了南洋的。我們也不必說那些已經在印尼生活了幾代的華人,他們絕大多數都已經被印尼原住民同化了,後期在荷蘭殖民印尼時期,一些富裕的華人都接受了荷蘭殖民者的教育。除了這個情況,在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大陸的政權之前,大部分華人辦校的簡單目的是要想讓自己的子女免受印尼人教育,保留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免得變成『番鬼』,他們甚至叫已經被原住民同化了的華人為『baba』以示區別。在中國共產黨打敗了蔣介石的國民黨奪取了中國大陸的政權之後,影響所及,印尼華人社會也分化為『死硬派』和『新派』,華校也就陣營分明了。

巴中的辦學者深受中華民族積弱悲哀的驅使,我們的族人從滿清末期就背負了振興民族的沉重包袱,他們避難到南洋仍然深怕被人指稱『數典忘祖』,深怕被人指稱『不愛國』,其實甚麼是『愛國』他們都語焉不詳。所以才會有『為祖國培養建設人才』的想法。所以才會促成了巴中的這一段歷史,在七十年代間接促成了巴中學子流落在香港的局面。今天,我們有的人又忘記了以前民族積弱的日子,竟然飄飄然想到去異族的家園裡弘揚華夏文化,而不是入鄉隨俗,將自己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的前提下,促進文化的交融。

教學素質在數理化方面比較其他華校是好,尤其是物理實驗室設備上更是當時華校之冠,這歸功於在這領域的老師的努力。 但理論教學可能連『八華』 都比不上。

文科方面乏善可陳,語言很差,歷史更糟,近代史是歪曲的(這當然是教科書的問題)但某些老師還加上整篇謊言的《紅旗飄飄》這本書。(早已被禁)。

歷史是何等重要, 知道過去才知道現在,知道現在才能洞察未來。其實,巴中應該讓我們在變幻的世事中學會獨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選擇。

一直到了香港在這有言論,出版,新聞自由的環境下,我才能一點一滴不斷澄清所學過的歷史。不然就一 輩子蒙在鼓裡。,想起來都感到悲哀。

『紅與專』 在巴中 :

『表現好』 的學生就會被請去參加大使館的宴會,喝通化葡萄酒,看電影《女籃五號》,《女跳水隊員》一片太平盛世,那裡知道當時在國內因『 三面紅旗』人禍,生活物資匱乏。

美國電影不可看,美國流行曲不能聽,真的不知道憑的是甚麼。

高中畢業時,我們陷入一場政治漩渦。我們愚蠢到簽下『 永遠不回印尼』的誓言。學校借出地方讓我們辦理簽名。我也參加了這工作,想起真愧疚。

我相信學校的高層是在清楚內地的實況下執行上級的指示 。好在當時並不是所有華人都陷入這漩渦裡。

印尼是我們的出生地,是我們的第二故鄉(Fatherland)。 豈可輕言放棄。這是我們流落在香港的一個原因。

我們這是斷了後路,別了最寶貴的親情。當我們滾了一身泥,幸運到得了香港,但我們卻是一無所有。我們沒有了青春,我們拉家帶口,在異鄉從新開始, 歷經了艱辛困難!

回國浪潮吹進了左派華校。

巴中有義務向我們介紹祖國的政治現狀,介紹政府以無產階級專政,階級分析,階級鬥爭為綱來統治人民,使我們有思想準備。

直到我踏上祖國的大地,要我填寫檔案,還要寫朋友的,大家互相寫,然後劃定階級成分,到那時才知道不對頭。

我們的很多人在自己的祖國(Mother Land)被邊緣化,這是無法容忍的。

我要寫那些不幸的老師,我知道的有限,這裡舉幾個例子:陸並培老師被批鬥,到他逝世時都沒有平反 !還有對徐先右,、溫悲鷗等老師的種種不幸遭遇,那些拿到一官半職的老師們有沒有伸出援手?溫悲鷗老師和〇〇〇在同一個農場勞動,前者拿工分,後者拿工資 ,知道了都令人心酸、心寒。

再說沒有回國的韋同芳老師,他大半輩子的心血放在物理教學和實驗室的設置,晚年時(當時巴中還未關門)一股文革之風竟然吹到隔洋的母校,他被孤立,心力交瘁,黯然離去。有些同學是知之甚詳。

蘇格拉底說過『沒有反思的人生,是空洞的。』

我始終緬懷珍惜同學之間的友情,永遠銘記在我心中。巴中,僅僅是我和同學之間的一段歷史媒介,一段緣分的媒介,任何人,不論是他讀甚麼學校,都一樣會有這樣的一個歷史的和緣分的媒介,所以,我們不必以自己是巴中人而特別感到自豪,一樣的,我也不會以自己是巴中人而沮喪。

這是基於平等的普世觀念,世界上沒有一個種族、沒有一個民族,也沒有一個社群和地區可以凌駕在其它種族、民族、社群或地區之上。一個種族、民族、社群或地區出現一個或幾個對人類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這並不證明其它種族、民族、社群或地區不可能有這樣的成果,並不能證明這個社群比其它社群更優越,也不能證明這些傑出人物是這個社群孕育出來,一個傑出人物的產生和地區即社群的關係純屬巧合,純是緣分而已,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在世界上,我們還沒有看到傑出的社會人物僅僅來自一個社群。因此為了所謂的自豪而去塑造或掩飾一些東西,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的全球化的開放環境下,完全是多餘的。

請大家深思印尼的『建國五項原則』PANCASILA(三民主義加人道主義和信仰自由) 國徽『鷹』GARUDA抓住的格言『BINEKA TUNGGAL IKA』這裡包含的哲理,價值觀,人性,多元和包容……是多麼兼容並蓄!

所以我反對的是不恰當的歌頌成為政治棋子的巴中,而不是反對緬懷我們同窗之情的活動。至於中華民族幾千年『尊師重道』的傳統思想,在新的時代,有新的演繹,這裡不談了。我是傳統眼光裡的炎黃子孫,我對故土和華夏文化有自己的感情,我反思和思考的唯一目的是為自己大半生經歷如實說出心裡話,並願與同學共勉,不對之處請指正。謝謝。


我們應該反省
張超
一一年四月八日寫於日本

我們都生長在印尼,度過可算滿意的青少年時代,感謝第二故鄉山水的恩情。

在國籍上印尼、中國都採用血統主義,我們因此都是兩重國籍。高中畢業後對北歸的同學們都不成問題,但像我要留在印尼的人要歸化印尼籍,改名換姓,要有印尼護照才能出國留學。

高中畢業後花了近兩年才取得印尼籍,以印尼籍的身份留學日本時才感到我到底是甚麼人?

自小父母為不要我們忘自己的老家,在家都講福建話,在學校是用中文,很少接觸印尼文的機會。我才感到當時的中文學校都太不重視印尼文和有關印尼的歷史、地理的教育。我們受的教育以中文、中國為中心,但身在印尼的我們都不瞭解印尼。

沒充分交流,這也或許是排華的一個原因,我們去瞭解對方並非意味著同化。我們住在印尼,但我們一向拒絕印尼的文化。

我們在無形中已經已能講印尼文,是一個大的財產。我才感到當時的印尼文及印尼的歷史、地理的教學時間太短,印尼文、印尼歷史、印尼地理的課應該用印尼文教,這會更加強我們的印尼文能力,有關印尼方面的課也可以請印尼人來教,吸收

他們的好處,也可減少兩個民族之間的摩擦。我現在能感到有這一反省是因為持印尼護照留學日本意味自己是印尼國民,日本人當然會問有關印尼的自然、風土、歷史,但感到我都不能滿足解答。住在印尼二十年,受中文教育,但不知中國,也不理解印尼,所以我說我到底是甚麼人?

現在印尼開始有中文教育,很感高興,但願能有光明的前途,以以往的經驗,不能有政治色彩才能取得好效果。

印尼是一回教大國,我們當然要尊重對方的宗教自由,我有一想法,中國若派回教徒的大使來印尼或許友好關係會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