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梅縣小記
劉燥麟
近日因事「轉」(回)了梅縣家鄉一轉(趟)。(2002/1/31至2002/2/4)
。。。。。。
說起回鄉,還是生平第一次回鄉的經歷印象最為深刻。那是一九五七年的夏天,回國到北京參加高中考試後,首次與家兄家姐由北京南下,再從廣州乘長途客車回梅縣。早上五點天還不亮就趕到汽車總站上車,上了車才清楚看到該車車廂全是用木板、木條改裝的,車篷矮,座位又窄,尚未開車就已經令人感到悶熱難頂。有趣的是,司機室的擋風玻璃也是木框做的,同一般的窗門一樣,只是可以向上翻,再用掛鉤勾住,以利通風。
汽車五點半啟動,在車上問旁人幾點鐘可以到梅縣,原來要到次日下午的五、六點鐘才抵達。四百多公里的路竟要走二日,算下來平均車速每小時才二十多公里!
廣州至增城這段路還好,路面是水泥路,但過了這段路一直到梅縣全是泥沙路。車前上翻的擋風玻璃雖可通風,但是針無兩頭利,在漫長的泥沙路上都是疾風挾著滾滾沙土直往車廂內飛撲過來,如同在北京的沙暴瘋狂襲人一樣。
車子沒走多久,在一處不是上落客的地方停了下來,只見司機往車後走去,很多乘客也乘機下了車,我們也跟著下車透一透氣。我以為車子拋了錨,順便往車後去看一看,只見司機忙著向掛在車後的一個好像鍋爐樣子的機器爐門不斷地加木炭,一會兒又不斷地搖動旁邊的手柄鼓風,他的動作真令我感到奇怪。一問之下,原來那東西是「一氧化碳」發生器。這輛汽車不是燒汽油的,怪不得走得那麼慢,每遇爬坡時乘客還得下車協助司機推車呢。人們打趣地給了這類車子一個雅號,叫做「原子反應堆」汽車。(我後來分配到天津市讀高一,那裡的5路公共汽車走的也全是這一類車子,只不過燃料由木炭改為煤罷了。)
當天下午到達中途站--河源(或燈塔)差不多六點鐘了。那裡有專門的旅店安排乘客住宿和吃飯。所謂的「旅店」很簡陋,床上只舖了草蓆做墊子。夏天天氣熱,想租用電風扇都沒有,就是有了也沒用,因根本就沒有電供應!在這中途站的第一件大事,不是尋找吃的喝的填飽肚子,而是趕緊找地方痛痛快快地洗個好澡。當時渾身上下全是黃泥,好端端的一個人都快成了泥猴子了。(雖然行車時我們都拼命用手巾捂住鼻子和嘴巴,但仍然全身、鼻、嘴都是黃泥。)
一路上所見,不是光禿禿的山,就是破爛的農舍,確實給人一種窮山貧鄉的凄涼感。聯想到老一輩祖先、父兄們之所以離鄉背井,飄洋過海到南洋謀生,就是因為鄉間的生活實在太辛苦了,不得不遠走他鄉尋找活路。
第二天下午六點來鐘,終於到達家鄉--梅縣,情形似乎要好多了。那裡熱鬧一些,商店、小販、賣小吃的也多些。但縣城裡沒有像樣的機動交通工具,唯一的工具是載人腳車,車後可以搭載一人和小件行李。由汽車站到城南三角地我老家約有三、四公里,搭腳車要三、四角錢車費。
梅縣的老城在梅江北岸,只有部分地區有電供應,大部分仍然點油燈,也有一些商店是點汽燈的。當時梅縣中旅社屬下的「華僑旅行社」位於老城中的一座舊樓,雖然有電燈照明,因電力不足常停電,盥洗室、屎窖(廁所)都是公眾共用的,不記得有冇自來水,條件確實很差。城中也找不到一棟像樣的房子。商店如同印尼的「阿弄店」一般,店內黑呼呼沒有照明,食肆、街上衛生也不好。晚間過了七點鐘,什麼也沒有了,街上冷清清的,只是老遠才有一個的路燈,發出慘淡的光!
家鄉雖然如此條件,但是吃的肉和菜絕對新鮮。蔬菜基本上不用花錢,家家的自留地上就種有。梅縣農家自養的豬,肉質鮮美,特別好吃,尤其拿來烹製紅燘豬肉,肉香而鮮甜,香港真吃不到這樣好吃的豬肉呢。由於梅縣是有名的僑鄉,男丁大都是在外謀生,因此對由外面回來的「遊子們」,格外熱情、高興,宰豬殺雞是必須的,而最緊要的是拜「祖公」!(在文革破四舊期間的1967年,我回老家,家族人偷偷摸摸也要一起拜「祖公」。拜「祖公」我覺得是好事,除拜祭祖宗們的恩德外,也是族人彼此間增進凝聚力的一種型式。)其次是「賞丁」。(只有生下男丁,才有掛燈籠、拜神的儀式。誰家掛上燈籠,大家會不約而同去祝賀,如生下女的,什麼也沒有。)
在鄉間,最大的難題是屎窖(廁所),這也是中國人對廁所文化不重視的普遍現象。茅坑(有些是「兩板橋」)只有一個洞口,茅坑水位高時,坑裡的屎夾尿可以反彈到你一屁股都是穢物,讓你狼狽不堪。有時,糞坑裡爬出好多好多的蛆蟲,很讓人惡心,甚至起雞皮疙瘩(geli)!還好,家裡人每天會特別為我們清洗一道,再洒些白灰粉,好讓我們「華僑仔」們方便方便。我還找到一個『天女散花』的好方法,先將很多的碎草紙撒在茅坑水面,防止如廁時坑裡屎尿反彈!
在鄉間,其實也很好玩,或邀伴騎腳車去『泮坑公王廟』拜神,並在其瀑布下游泳;或到城裡逛街、吃家鄉小吃:煎竽圓、仙人粄、味窖粄、肉圓等等;或由家裡人帶領去串親走戚,晚間油燈下聊天時,鄉中親友們也會圍攏起來鬥唱山歌助興。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在老家門口的禾場(塘)、田邊『燒』炮竹(紙炮)、煙花、自製『火箭』,或許是因為憋在大都市裡十幾載的「童真」此時此地可以一下子爆發昇天吧!當時驚喜和興奮的情與景此生此世永難忘記。家鄉人似乎對「子炮」情有獨鍾,不論紅白喜事、拜神,一定要燒子炮,時至今日鄉風不改。
。。。。。。
改革開放以後,梅縣升級為「梅州市」,管轄了華城(五華)、興寧、豐順、梅縣、蕉嶺、大埔、平遠等七個縣,然而大家仍習慣稱它為「梅縣」。但今時的梅縣不同往日,城中高樓林立,酒店、酒樓多得很,城區範圍也擴展數倍,市中心也由老城移至城南新區。沿江兩岸經過大張旗鼓的拆舊、改建工程後,兩岸有了很好的公眾休憩場所,晚間大可以在江岸散步、聽山歌、跳交際舞、的士高。。。。除了冬天,由春初到秋末坐在梅江(韓江支流)岸邊納涼、拍拖或談天說地,已經成為梅城人普羅大眾的休閒方式之一,有興時嘆一杯啤酒或其他飲料解解渴,一邊嚐一嚐騎車小販不時兜售的地道下酒小吃,不亦樂乎;也時有賣唱的藝人,手執樂器邊彈邊唱,任由人客點唱,討點酬報,另有一番情趣。(舊時的Pancoran也有)
在南北沿江一帶新建了一片商住樓(Ruko=Rumah+Toko),地下全是酒吧(Bar)房、電腦網吧及其他服務行業。市區中心服裝、玩具、電器、電腦、醫藥、書店、傢私店、酒樓、各式商店一應俱全,其中鞋店最多,食肆到處都是。酒店也有十幾間,甚至還有總統套房呢!。這一次我去了一家燉品店宵夜,品嚐了蛇皮、蛤蚧、山鳥三種燉品,味道還蠻不錯。我還去過家侄前不久剛剛開張經營的卡拉OK房,裡面雖只有四間房,但晚晚都滿座,生意確實不錯!由此可見,市民的消費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梅縣這個古老的山城也差不多是個「不夜城」了。
如今梅縣城裡早已有十多條線路的公共汽車穿行各條街道,市內還有的士、三輪摩托車等運載工具,交通比過去方便很多。城中城外,私人以摩托車代步的很多,家裡擁有私家車的也不少。
梅州市周圍也有不少旅遊景點,江岸的『千佛塔』石雕精緻,廟宇裡的神像亦造工精美。在『泮坑水庫』旅遊點,上有瀑布,下有公王廟,因歷來有『泮坑公王保外鄉』之說,遠近來此參拜的外鄉人特別多,當地人反而很少去參拜。此外,陰那山的靈光寺、新遊覽點『雁南飛』(茶園)、平遠『一線天』以及華城的溫泉、泥漿浴等,都值得一去。
梅州市城區各個地方,早期在港人、華僑帶動下,成立了老人會、母親堂等福利組織(類似基金會)。雖然能施予的福利不高,每年有一次聚餐,給老人們發放一點老人用品,對孤寂老人而言,的確也是一個安慰。在老人中心,老人們可以聚一聚,聊家常,打乒乓球、康樂球,或打打紙牌。
梅州市周圍到處可以見到新蓋的房子,家鄉親人們的居住條件實在有了很大的改善。商品房的建築格式也多姿多采,各有各的風格和特點,要說漂亮應該數華僑城裡的『香港村』了。它的別墅群建造得可謂美侖美奐,如果有機會在那裡走一走,可能會讓你忘記自己是身在梅縣呢。
這一次視野裡看到的大變化是原來光禿禿的山嶺也變成綠樹覆蓋的青山了。過去,『大煉鋼鐵』時代把山上大大小小的樹木都砍個精光。待到小樹林又長出來之後,政府明令封山育林,嚴禁砍伐,但收效甚微。在還沒有徹底解決燃料問題之前,家家戶戶燒火煮飯要用木柴,蓋簡易磚木房也要用木料,基本建設工程更需要大量的木材,木材需用量很大。在『長一棵,砍一棵』的惡性循環下,林木遭殃,環保失控,幾十年下來山山嶺嶺竟成了禿頭山。自從公路暢達,鐵路通了,政策變了,市場活了,原本燒柴煮飯的的老習慣也改變了,液化煤氣、石油氣、蜂窩煤一下子充滿了家鄉的大街小巷,也很快就改變了家家戶戶的廚房面貌。這是一場靜悄悄然而意義深遠的重大變革。
大家不再上山砍柴的結果非常顯著,山林得到幾年的調養生息而致枯木逢春,光禿禿的山嶺不多久就披上綠色的『秀髮』了。如今的家鄉不僅山林處處綠,而且也見到在在茶山翻嶺、果林滿坡哩!還有,經過近幾年來的試種和推廣,這裡種出來的沙田柚和單叢茶無論質量和產量都非常理想,甚至還超過了外省原產地。梅縣也竟然成了這兩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為家鄉親人帶來了頗為可觀的經濟效益。最近,家鄉親人們又引進了果大汁甜的馬來西亞楊桃樹試種。我們預祝它能夠很快地生根開花結果,不僅可以給家鄉的山山嶺嶺增添秀色,也可以進一步改變鄉親們的經濟狀況!
在我們家鄉,家家戶戶現在都用上了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冷氣機)也基本上普及了。這一次還發現連浴室用的『紅外線暖燈』也開始登門入戶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幾乎新建住宅的衛生間規格也都普遍升級提高,新的廁所文化逐漸被市民和鄉親們接受,這是多麼難得的一個好開始啊!不用多久,我們的家鄉梅州市這樣一個中型新城市,一定會越來越美麗可愛!
現在,除每星期有兩班包機來往香港-梅縣(票價較貴)外,每天都有好幾班直通巴士往返。若由深圳去,除隨時可乘長途巴士外,每天也有三班火車來往或路經梅縣。公路方面,早幾年就已經全線改為水泥路,最近修建的高速公路已經鋪到河源。鐵路亦正在進行鋪設雙軌工程。這些修好之後,由深圳去梅縣不用七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了。鐵路的修建,給梅州地區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如今從梅縣乘火車可以經永定、龍岩直通到福建省的福州市,也可經汕頭直達廈門市。
我在五七年回鄉時嚐受到的種種艱難困苦,如今竟然變成了用錢也很難買到的人生經歷,變成了茶餘飯後令人回味無窮的陳年往事,也變成了我向同學們、至親好友們說笑話、講故事的一個現成內容。
現在,回鄉的交通實在暢通方便極了,食住行遊也舒服多了。回鄉已不再是一件很苦很苦的苦差事。回鄉,似乎是一個觀光和休閒並行、逍遙而又令人愜意的輕鬆旅程呢。
回鄉也會讓人上癮的,你信嗎?!
1—梅州市新城政府辦公大樓區
2—崛起中的梅縣新城區一角
3—梅縣新旅遊點‘雁南飛’茶山風光
4 —陰那山靈光寺外觀
5 —新修梅江江岸是休閒好去處
6 —薄有名氣的白宮萬年橋
7 —有百年歷史的喬溪村客家民居
8 —梅江橋畔明月夜
9 —梅城江岸千佛塔
10 —白宮新聯鄉聯芳樓僑屋建築風格中西合璧
11 —帶點秀氣的泮坑瀑布
12 —明月輝映梅江德龍橋
13-興寧合水水庫風光
補餘(劉燥麟拍攝):
由北岸望去,南岸的樓群和別墅群屹立江岸
北岸的‘沿江金岸’一角及老梅江橋
沿江金岸(北岸)新建的商住樓宇約有一公里長!
華僑城街景——衛生好又環保
華僑城內——香港村別墅區景色之一
華僑城內——香港村別墅區景色之二
華僑城內——香港村別墅區景色之三
梅縣新城商業區夜景一瞥
梅江橋之夜
梅江岸邊公眾休憩長廊